新华网沈阳8月4日电(赵健彤)走进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公路旁耸立的一幅“乡村振兴百里长廊”规划图格外引人注目,从东到西,近100公里长的通道上,分布着61个省级美丽宜居村、25家农业龙头企业、1000户美丽庭院……从干净整洁的村屯院落,到绿意盎然的万亩稻田;从鳞次栉比的蔬果大棚到有序排列的工厂厂房,这条“百里长廊”,处处都书写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故事。
党建引领 绿美乡村入画来
山岚轻浮、草木叠翠。时值盛夏,马耳山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因酷似马的两只耳朵而得名的山峰位于苏家屯区东南部,有着“沈南第一峰”的美誉。站在山顶眺望,山脚下拥有大片采摘园的村落便是马耳山村。
远眺马耳山村。受访对象供图
“我们是带孩子来爬山的,没想到还能体验采摘的乐趣。”游客章婷对这次旅程很满意,爬山、看景、亲子采摘,一条旅游线路满足了所有需求,“我要把这个‘宝藏旅游地’推荐给更多朋友。”
据马耳山村第一书记王尧青介绍,该村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的理念,确立“生态立村,旅游强村”发展路线,由村里全资注册旅游开发公司,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村民亲身参与景区建设、管理,独立经营、独立合算。目前,马耳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达2000余万元。
马耳山村的农家院。受访对象供图
游客多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
经营葡萄采摘园的刘颖是土生土长的马耳山人,她还记得十多年前,村里是“脏乱差”的落后村,家里只有务农一条出路,年收入不超过4万元。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她也在村委会帮助下,架起葡萄藤,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家的葡萄园有10多亩地,就靠采摘、卖葡萄,一年能有10万元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还多。”刘颖说,现在不仅收入高了,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村里治理得干净、漂亮,来爬山的游客还愿意到我们村里游览,体验田园风光、拍照打卡。”
马耳山村景色。受访对象供图
变化背后,是马耳山村将“红色乡村”与“绿色旅游”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村里的旅游收益以结余利润上缴、投资村屯环境建设两种方式回馈给村集体,村民富了、环境好了,服务也会随之升级,吸引更多游客,形成良性循环。
“村党组织将继续探索让党建向服务型和功能型升级,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注入灵魂、提供动力,让马耳山村环境更宜居、产业更兴旺。”王尧青说。
马耳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受访对象供图
龙头带动 稳岗就业促增收
从马耳山村出发,沿着“百里长廊”向西行驶10余公里,昊明禽业的厂房逐渐进入视野,这家以肉鸡屠宰加工为主业,配套种鸡饲养、鸡雏孵化、饲料加工等为一体的企业在当地带动了1500余名农民就业,合作农户达10000余户。
航拍昊明禽业厂区。受访对象供图
作为沈阳市国家级农业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鸡肉产品已经覆盖全国,年产值62亿元,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拓展了群众的致富路径,让更多农民走出家门,成为产业工人。
60、78、129……工厂车间内,记数员赵冬梅正在熟练地记录生产数量。而15年前,她还只是在家务农,“靠天吃饭”。“工厂里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到头还有6万多元的收入,比以前强多啦!”
昊明禽业生产车间。受访对象供图
“目前我们针对农民主要招收屠宰分割操作工、包装工等,进入工厂后会对他们进行岗位操作、技术标准、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辽宁昊明禽业集团董事长王琦是苏家屯区本地企业家,在他看来,不少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到厂里上班,拓宽了增收渠道,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举双得。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展食品加工、预制菜等产业,建设自动化食品加工项目,预计还会为当地村民提供1500余个工作岗位。”王琦说。
产业兴旺 带领村民得“甜头”
沿着“百里长廊”继续向西,道路两旁的风景变了样,当看到一片葱郁的稻田时,来胜堡村就到了。
来胜堡村是小有名气的设施农业村,2020年11月,获批农业农村部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鸟瞰来胜堡村蔬菜大棚。受访对象供图
“十多年前,来胜堡村贫穷落后,没有支柱产业,集体经济也十分薄弱。”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成了村支书宋庆良最“头疼”的难题。
2006年,来胜堡村被划入永乐经济区,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宋庆良决定带领村民发展设施农业,推进棚菜基地建设。
“当时村民对建大棚顾虑很多,不敢尝试。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村干部到外地考察学习后,两委成员率先垂范,各自建设1-2栋大棚,当年就取得单棚收入3-4万元。”看到村两委成员“真金白银”的收入,不少村民动了心。
来胜堡村水稻稻田。新华网赵健彤摄
2007年,来胜堡村建立起花卉大棚小区,随后几年,又建立了占地1400亩的蔬菜大棚小区。2010年起,村里以每年建设1到2个大棚小区的速度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如今,来胜堡村共有3000余亩设施农业,1500余栋大棚,棚菜种植已成为村内的支柱产业和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为打开市场销路,村里成立了1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沈阳来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来胜牌”商标,并于2018年7月注册来胜油菜、草莓绿色食品标识,与3家龙头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农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
“现在,村里人干劲十足,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来胜牌’产品走上更多人的餐桌。”宋庆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