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9/22 08:30:07
来源:新华网

沈阳大东区:城市品质更新,为幸福生活发力

字体:

  新华网沈阳9月22日电(赵卓)城市发展既要“吐故”也要“纳新”,更新升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作为近代民族工业、新中国重工业集聚地之一的沈阳大东区,不仅工业遗存众多,且在全国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和工业文化体系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如何盘活这片老工业地块,使之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有机更新——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走进沈阳大东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迷宫”,抬头可以看到保留完好的北方仓储建筑独有的纵横交错“木桁架”结构。绕过绿意环绕的植物迷宫,穿过趣味盎然的阅读树屋,走进错落有致的四层图书主空间,随处可以落座阅读,既有面向窗外公园的精致自习区,有工业风十足的交流阅读区,有阳光暖暖的阁楼式舒适阅读区,又有亲子互动的儿童活动区,随处可见艺术品、文创品。5500平方米的城市书房收藏了政治、艺术、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数万册书籍,特别是这里拥有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古籍善本原书影印版全套《四库全书》,弥补了沈阳故宫文溯阁内无书的遗憾。

  据了解,这一城市书房从东贸库老旧厂房改造而来。东贸库——原东北贸易局仓库,是新中国第一代仓储建筑,也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仓储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2019年,“东贸库历史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初选名单》。次年,为协调保护和发展关系,经专家论证,政府决定保留7栋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1条铁路线,与周边地区共同打造成城市更新的典范。

  更新改造后的东贸库,以工业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为特色,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保留工业元素、打造综合片区、传承历史记忆,实现了华丽转身。曾经的陈旧厂房如今已经蝶变为城市书房、小剧场、展览馆和社区配套服务场所,成为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据介绍,时代文仓城市书房的建筑设计屡屡斩获设计大奖,包括wallpaper最佳公共文化建筑大奖,2023年度美丽中国范例等。这里还获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今年以来共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包括俄罗斯、墨西哥的国际友人,以及多个地区的80余个参观考察代表团。

  东贸库的更新改造是近年来沈阳大东区城市更新行动的缩影。2019年,沈阳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2022年6月15日,《沈阳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2021—2035)》对外发布。

  新中国成立后,黎明、新光、矿山、中捷、东机等著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沈阳市大东区建成投产,成为沈阳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造币厂——沈阳造币厂、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现辽沈工业集团)、中国第一家华资机器制陶工厂——肇新窑业、辽宁省唯一对外开放的陆路口岸——沈阳东站,都在大东区境内。

  当前,沈阳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亟待探索渐进式、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模式,促进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建设方式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内涵转型、治理模式从行政管控向多元共治转型、发展动力从投资驱动向绿色智慧范式转型。

  随着东贸库工业遗址焕发生机,大东区城市更新大幕也逐渐拉开。

  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这老楼贴上保温层,今年冬天家里的温度怎么说也得提高个三至五摄氏度。”看着小区里新增加的保温层,大东区河畔社区农机楼小区的一位居民高兴地说。这座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在建设之初楼房外墙没做保温,如今楼顶破损漏雨,路面塌陷,下水道排水不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今年,农机楼小区被列入140个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之中。尽管小区改造还在紧张进行,但不少居民已经对“焕颜”后的小区充满期待。

  在整个大东区,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共有472个。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老旧小区建成年代较早,往往存在着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推进城镇化老旧小区改造,承载着居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道重要课题。

  城市更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高标准建设,又高水平管理,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又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自2020年底以来,大东区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改造特色,用匠心打造功能完善、环境整洁、管理有序、品质卓越的居住小区精品工程,持续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持续推进城市面貌整体跃升。

  “老旧小区改造不是简单地‘涂脂抹粉’,而是要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尊重居民的诉求,满足居民的需求,切实做到惠民生、解民忧、办实事,这样才能达到‘面子’‘里子’兼治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沈阳市大东区委书记李刚对记者表示。

  在改造过程中,居民全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每个点位组建“居民义务监督小组”,请居民坐在一起,搞“小板凳工程”;根据居民意愿量身定制“需求清单”,给居民“菜单式”的选择;采用“一事一策”“一区一策”,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2021年至今,大东区改造老旧小区288个,涉及住宅楼1741栋,建筑面积约861万平方米,住户13.27万户,总投资34.56亿元。改造工程实施后,全区共打造了10个“完整社区”及“15分钟生活圈”,形成“改造一个、更新一片、连片成区、带动全域”的更新改造格局。

  今年,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大东区率先完成三大核心发展板块设计,实施城建项目100个,已完成实物投资量20.5亿元,同比增长231%。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市政老旧管线更新等加速推进,口袋公园数量进一步增加,路长制、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资金问题是城市更新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与传统的新建项目相比,城市更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具有资金需求大、涉及利益主体多、建设周期长、收益回报不确定等特点,融资难和投资平衡难并存,也是实施主体关注的重点。

  “下一步,大东区将统筹兼顾中央补助资金和发行专项债,不仅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还要吸引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在政府投入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基础上,通过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造运营,为改造项目的高质量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大东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张悦告诉记者。

  筑牢底盘——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

  从年初至今,沈阳市聚焦“12+1”赛道,展现出“争先锋、打头阵”的奔跑姿态、奋斗之志,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表现出强劲势头、实现良好开局。

  大东区则在“12+1”赛道上,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固定资产增长6.7%。

  不仅是经济增长,大东区统筹推动区域规划、建设、治理,深化三大核心发展板块规划建设,实施五大更新行动,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形成了南部老城区品质升级、中部待开发空间快速崛起、北部工业区优势提升的发展格局。

  一是发展空间快速拓展。大东区启动建设东中街-大东路片区、汽车城服务产业片区、北大营历史文化片区三大核心板块,并谋划实施总投资480亿元的东中街万泉片区、文官片区、汽车城智慧示范片区等六大城市更新项目。此外,东湖公园、智慧路网、劳动路一期等45个项目实现开工。核心板块项目数量、投资、到位资金位居全市前列。

  二是城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大东区已经连续3年累计改造了288个老旧小区、建设了285座口袋公园,建设力度全市领先。此外,2023年,大东区还实施了100个年度城建项目、121条背街小巷更新、49.85公里市政老旧管线更新。针对停车难问题,上半年新建停车场11处、新增泊位1307个,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三是城市治理成效不断凸显。扎实推进“五工程一管理”,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建成了一批亮点工程,比如,万泉公园诗词漫道火爆“出圈”;津桥路获评全市“最亮街路”;新东三街、育才巷成为全市示范街路;在辽宁省城镇“绿叶杯”竞赛中,大东区拔得头筹。

  四是城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坚定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华晨宝马成为国家级绿色制造“大满贯”企业,波森尾气等15户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制造工厂,数量再创新高。大气优良天数已连续5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表水环境全面达标。

  近几年来,辽宁省将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打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极具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建设创新、绿色、智慧、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未来,大东区仍将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持续助推辽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刘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