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3月4日电(记者王炳坤、武江民)“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饱含着一位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深沉的爱,激荡人心,传唱至今。可鲜有人知,其歌词出自《雷锋日记》。
“1963年,《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发表于《上海歌声》杂志,原名为《雷锋的歌》。”在辽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会理事、雷锋藏品收藏家褚士奇拿出了一本薄薄的册子,《雷锋的歌》就刊载在这本册子的尾页,上面写着“词摘自雷锋日记,践耳曲”。
1963年,《上海歌声》杂志刊登着这首《雷锋的歌》。新华社记者 武江民 摄
抚摸着泛黄的尾页,褚士奇讲起了这首歌的故事。1963年,媒体相继刊登雷锋日记,一时间,日记中那些朴实而动人的话语感动了无数人。彼时,作曲家朱践耳在报纸上读到这首小诗,深受触动,很快为其谱写了悠扬的旋律,并命名为《雷锋的歌》。
“其实当年发表了多首为雷锋写的歌,但只有这首摘自《雷锋日记》。”褚士奇说,这首层次丰富、情真意切的作品,经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后,很快就火遍全国。“才旦卓玛出身于贫苦农奴家庭,她的个人经历为这首歌增添了更深厚的情感和意义。”
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新华社记者 宁凡 摄(1963年12月16日发)
那《雷锋的歌》又是怎样更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呢?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讲解员刘思雯介绍,雷锋非常热爱学习,其日记中抄录了大量读到的文章和诗歌,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往往不会标注出处。后经查证,这首小诗并非雷锋原创,而是来自于一位名叫“蕉萍”的作者,作品最早发表于《陕西文艺》杂志。
1963年秋,朱践耳通过多方寻访,终于了解到“蕉萍”是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姚筱舟。1958年,从部队退伍到焦坪煤矿工作的姚筱舟有感于矿工们对党的纯朴感情,写下了小诗《唱支山歌给党听》。随后,他以“蕉萍”为笔名投寄到《陕西文艺》。
“孤儿出身的雷锋,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雷锋读到蕉萍的这首诗,一定在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所以便把诗工工整整地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褚士奇说。
虽然是摘抄,但雷锋对诗也作了修改。原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删除了诗中的最后四句。“这提升了整首诗的情感,也更适合编曲、传唱。”褚士奇说。
姚筱舟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在工房的煤油灯下写下《唱支山歌给党听》时,做梦都不曾想到,这首小诗后来会传遍四方,成为无数人抒发对党热爱的经典作品。
“要是没有雷锋,我的那首诗就是一块煤炭。雷锋就是矿工,发现了这块乌金,让它重见阳光……让它散发光芒,产生光和热,照亮人们,温暖人们。”姚筱舟曾说。
像是命运的安排,煤矿职工姚筱舟、学成归国的青年作曲家朱践耳、摆脱农奴命运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都因雷锋一次用心用情的摘抄,既成就了各自人生的高光时刻,也造就了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经典。
“不管是抄录的,还是雷锋自己创作的,《雷锋日记》里的很多语句,既朴实又有深意,都与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褚士奇介绍,《雷锋日记》中“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这段话,同样被谱成了几个版本的歌曲,为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