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2/30 09:19:48
来源:辽宁日报

“自找的”烦恼

字体:

  谁不知道丹东草莓好?

  论历史,丹东地区草莓种植历经百余年,近年来在全国十大草莓主产区中一直“霸榜”。一年27万余吨的产量,按中等品质每颗35克计,全国人民每年人均可吃上6颗丹东草莓。

  论品质,得益于丹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草莓的口感和品相均属上乘。东港草莓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390多亿元。

  论影响,草莓对于丹东不仅是农业特产,更是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的一个品牌。2024年国庆黄金周,赴丹东游客超516万人次,回程几乎人手一个“小白箱”,在网上频频“火出圈”。

  但是,丹东草莓真是“最好”了吗?

  2024年下半年开始,丹东市委在全市组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自加压力、自找短板,树假想敌、打提前量。他们把审视的目光也对准了丹东草莓——

  其一是种植方式问题。丹东市领导到一线调研,看到一个占地7亩的大棚,举架20多米高,问:“能不能搞立体种植?中间再架一层,产量收入不就翻番了吗?”种植户连连摆手:“领导你别难为我了,现在都忙得要死,再搞一层到哪儿雇人去?”

  其二是产业形态问题。丹东草莓以卖原果为主,从农户到市场最多倒了六七手,还有很多外地产品假冒套牌。能不能搞精深加工,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附加值、掌握定价权?合作社的回答也是否定的,“目前,丹东没有这样有实力的大企业,恐怕难以实现”。

  其三是种植周期问题。丹东草莓生长销售周期从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有连续几个月无新果上市。可否通过技术创新延长周期,实现天天都能吃到丹东草莓?当地老种植户听了都摇头:“以前试过,成本太高,根本不可能!”

  命题有了,但答案难求。普遍的心态是,现在已经挺好了,何必自找麻烦呢?

  一个插曲,让自以为“挺好”的丹东人深受刺激。12月上旬,丹东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杭州招商引资。一次午餐,桌上有一盘草莓,当地企业负责人王女士一边转动桌台一边说:“请各位领导尝尝我们的草莓!”

  客人大笑。丹东的同志说:“王总,您搞错了吧?这是丹东草莓,我们特意带来的,您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

  在客人期待的眼神下,王女士尝了一颗,“嗯,还可以。但是我们这里的草莓也很好呀”。

  大家不信,更有不服。你们杭州的草莓难道比丹东草莓还好吗?

  王女士翻开手机相册,兴味盎然地介绍:“你们看,这是粉玉,这是香野,这是白色恋人……8层栽培,130多项专利,自研品种,全智能化种植,每斤售价两三百元。我们天天吃,还出口呢。四维公司的草莓园就在旁边,你们可以去看看。”

  远道而来的丹东人沉默了。还有这么值钱的草莓?还能这样种草莓?

  丹东草莓的命题,似乎有了求解的参考。

  丹东市领导马上往回打电话,要求组队到杭州学习,立即出发!次日,由丹东市科技局局长、农业农村局局长、辽东学院农学院专家和种植大户代表组成的考察团赶到浙江,到杭州四维生态科技公司深入对接了解。

  四维公司草莓种得好,可以概括为高起点、高投入、高品质、高收益。他们智能控制环境、水培和营养液,精准调控温、水、气、肥等要素,立体栽培,全季采收,产品线包括植物工厂、集装箱种植系统、小型种植机等,业务贯穿建设、生产、销售全环节。四维公司草莓与丹东草莓相比,每株年产量是4倍,每斤售价是5倍,亩均收入超20倍。

  两天的考察,眼界打开了,标杆找到了,方向明确了,思想统一了。随后,丹东市着手研究草莓产业迭代升级工作方案,借力、聚力、发力,开创更“莓好”前景。这条路肯定不容易,但一定要走!

  “草莓产业自找烦恼,具有典型意义。”丹东市委主要领导表示,“解放思想,关键是眼界和方向。小富即安,绝不会久安。很多工作不去改变、不去突破,都觉得挺好;去改、去变,越干越觉得不够、越觉得有差距。在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背景下,丹东要求全市上下思想破冰、行动破题、发展破局,用意正在于此。”(记者 张小龙 黄宝锋)

【纠错】 【责任编辑:刘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