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将召开
|
|
|
|
新华网大连频道 (2003-03-26 13:59) |
来源: 大连晚报 |
|
新华网大连3月26日电 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将于今年7月走向就业岗位,与去年相比,今年全国比去年增加了67万名大学毕业生,增幅达到了46%,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扩招”,并不等于“就业难”。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的忧虑,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和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呼吁,不要过分夸大“扩招”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王利民代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尚未达到15%,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说,高校扩招适应了经济发展要求和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李发伸代表:“扩招”使更多青年得到受教育的良机。以甘肃为例,通过高校扩招,甘肃省2002年高等考试入学率达到57%,比1996年的高考入学率高出约30%,这说明西部培养人才的能力正在增强。最近,媒体对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的分配问题报道较多,事实上,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会有大的影响,关键是毕业生和学校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新就业形势。
王利民代表: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仍然有“铁饭碗”意识,而市场经济的多元结构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与之形成尖锐矛盾。高校毕业生不应盲目将择业方向局限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中部地区,一些专业更加适合在西部发展的毕业生应认清自己缺乏工作实践的缺点,到合适岗位寻求锻炼机会。为留在中、东部地区而放弃自身专业的选择并不可取。
李发伸代表: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同时,有能力的甚至可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自己创办企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解决他人就业。
王利民代表:国家的教育结构取决于劳动力结构,教育结构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变革教学内容,改变劳动力结构,使所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与社会合拍。学校甚至可以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关注毕业形势,寻求就业对策。对暂时不好分配或难分配专业,学校可以采取隔年招生或暂停招生的办法缓解就业压力。面对就业压力,有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扩招政策,认为扩招速度过于超前,应该减少扩招甚至停止扩招。“扩招”,被推到了“就业”的对立面,成为很多人的心结。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只要仔细分析,就能发现现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还是属于人才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结构性失衡,表面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黄泰康代表说,“我国目前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5%左右,不但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甚至远低于有的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是正确的,执行的效果也是好的。高校扩招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专家指出,真正优秀的人才什么时候都是受欢迎的,大学生数量增加同时,质量一定要跟上。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作岗位增加的步伐逐步放缓,就使大学生择业面显得相对狭小一些了。
“之所以造成今年就业压力大,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及东南沿海等地的大中城市,这些地方在某些领域内人才饱和,供需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失衡。”刘中慧代表说,“从现在看,大学生应该转变‘择业’的传统优势心理,先就业再择业,就业机会是非常广阔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