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怎样面对市场需求变化
|
|
|
|
新华网大连频道 (2003-03-26 13:59) |
来源: 大连日报 |
|
新华网大连3月26日电
4年前的大扩招,至今仍被各界评价为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市教育界一些资深人士评论,扩招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高校扩招创造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利于年轻人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扩招使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二是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愿意拿出相当一部分钱,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了扩招这样的机会,人们才乐意调整消费结构,加大教育投资。当然,这也有助于激活相关行业,比如要建更多的校舍、需要更多更好的教学设备、文教用品等。三是为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入学机会增加,孩子、家长压力大大减轻,不一定非要考高分才能上大学,有利于解决考试指挥棒的问题。
扩招带来的好处虽然多多,但对各高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后勤容量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为此,我市各高校纷纷加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素质。应该说,我市高校的软硬件建设基本跟上了扩招的步伐。但是,扩招会带来就业难的问题,恐怕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12万,比去年增加67万;辽宁省200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0.8万人,比去年多出3.1万人。毕业生供给大大增加,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却没有增加多少,这无疑让大学生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高学历≠高人才
应该看到,今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4年前的大扩招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完全归咎于扩招,则有失偏颇了。
大连大学副校长高大彬在接受采访时说,以我国现有的劳动者素质来看,一年多了67万大学毕业生,并不应该算多。之所以出现就业难,与大学生对就业预期过高有关。他指出,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应调整心态,目标不要太高,要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大连轻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立也谈到,不要天然地把高学历与风光的白领人士联系在一起。取得学历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至于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人才干以及方方面面的机会而定,包括社会舆论或是学生家长,都需要改变自己的择业和就业心态。总之一句话,高学历与高人才并不能画等号。
用人求“实”不求“高”
硕士生很难找工作?放在几年前,这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种残酷的事情,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今年研究生们的面前。
某高校研究生小李心里别提有多后悔了。3年前,本科毕业的他本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但他选择了考研,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然而,在参加了一次招聘会后,他的自信心大受打击。招聘企业将他与几个本科生放在一起招聘,最终放弃了他而选择了一名本科生。小李始终没搞明白,研究生难道比不上本科生?在记者走访的几所高校里,记者了解到,像小李一样在就业市场没找到合适工作的还有不少。
与高学历的遭遇对比明显的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格外受欢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出现了学生尚未毕业而用人单位已上门的现象,美国通用电气大连分公司每年从该校预订20多名毕业生,该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提前半年被单位录用。
不仅高等职业院校如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比较抢手。大连电子学校、大连经贸学校、女子商业中专、女子高中等中专传出信息,到目前,这些学校大部分毕业生已经被用人单位“预订”了。
如何理解这种职场上的“怪现象”呢?东北财经大学 M BA学院院长于立认为,凡是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高学历的人才只是其中一种。而就企业而言,其首要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因此,既掌握了专业技术理论(包括管理技术),又积累了较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较大贡献者,企业可视其为人才。其实,就市场经济来讲,高学历失业是正常现象。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高学历失业与低学历失业一样会存在,而且在成熟的市场里,会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某跨国企业人力资源部一位负责人则认为,高学历也会失业,这说明企业在人才使用上日趋理性化,用人求“实”不求“高”已成为企业用人的新趋势。他还表示,学历并非越高越好,最主要看岗位是否需要,有些岗位用了高学历的人反而会大材小用,人才也会干得不开心。如果研究生和本科生一同前来竞聘,我们会采取“一视同仁”的做法,我们有自己严格的考试流程,不管是谁,只有通过了我们的考试,才能进入公司。
非重点大学毕业生想与名校试比高
重点大学毕业生总是比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吃香,就业市场上这种多年的思维定势正在逐渐被打破。
在其他同学都忙于找工作时,大连轻工业学院学生于学斌却显得很轻松。原来,现在已经有六七家企业主动找到他,要与他签约。于学斌怎么如此受欢迎?这还得从他的学习经历谈起。
于学斌从小就对发明设计比较感兴趣,在学校期间经常动手搞一些发明创造。因为受今年世界杯期间球迷热情所启发,他于去年发明了“电子球迷手表”,这款手表的表盘看上去就像一片绿茵场,表的分针和时针分别设计成足球运动员和足球的造型,该表还可以玩足球游戏,接收足球赛讯和足彩信息。这项发明引起了许多厂家的兴趣。像这样的发明他在学校期间已经搞了两个,同时在校期间他多次参与一些大型设计公司的园林设计,引起了一些企业的兴趣。去年,他还联合其他几名同学来到大连市专利展销会上推销自己的专利。一些企业对他的评价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正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在记者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大都认为,在现在的就业市场里,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越来越理性,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固然是好,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则更是受欢迎。因此,一些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应对自己充满自信,注重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于学斌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
行家提醒: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新春刚过,许多人才正酝酿着跳槽,上海人才市场的有关人士却给跳槽大军来了个当头棒喝:“优秀人才”、“国际人才”应该给“合适人才”让位。“合适的人才,就是能在岗位上发挥所长的人才。”上海人才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不应再提倡所谓的“优秀人才”或“国际人才”,而应该提“合适人才”,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就是达到了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海归派尤其应调整好心态,他们虽在国外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吸取了不少先进的理念,但国内环境毕竟与国外不同,如在国内的岗位上无法适应,发挥不了作用,“国际人才”就会变得没价值。这部分人跳槽前应多在国外理念同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上下工夫。这位人士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已在朝“合适人才”的方向发展。他指出,频繁跳槽是人才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现象,那时人们的心态较为浮躁,现在上海人才市场已经历了十年发展,随着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用人制度、用人环境等方面的日趋完善和规范,人才就业市场也随之成熟、稳定。激烈的竞争,加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现在不少人对通过努力奋斗得来的职位很珍惜,不会轻易跳槽。“大学生也应树立‘合适人才’观,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高校扩招后,今年上海大学毕业生将增长。这位人士认为,岗位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趋向平稳,相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岗位增长供不应求;且用人单位的择人观趋向成熟,更看重人的实际能力。如果大学生不完全了解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择业的期望值较高,在就业时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大学生找工作一定得踏实地“先就业后择业”。职业指导:不再“隔靴搔痒”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由著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上。日前,在上海交大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成立大会上透露,宝洁公司将对各类交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参与该校的学生职业发展培训和辅导。长期以来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大多是学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老师。但由于老师从学校视角分析问题,缺乏丰富的实战经验,学生获得的就业知识、技巧总有一种“隔层”的感觉。为此,上海交大决定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引进企业“智力”。职业发展辅导课不少内容采取“角色扮演”。譬如,课程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均有同学担任不同的职能部门的角色,并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