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通讯社辽宁分社 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大连形成机动就业新观念  
       
 

    新华网沈阳12月28日电  家住大连市西岗区的肖女士又准备换工作了。11月15日下午,她来到解放广场零工市场,在胸口挂出了“油条”两个大字。

  炸油条是肖女士的特长之一,一早晨工夫她能炸完5公斤面粉。今年4月和7月,她曾经两次在这里找到雇主,每份工作大约延续了3个月。肖女士说,炸油条每月能挣500元左右,但工作时间只限于每天清晨到上午10时,这之后,她还得到另一家饭店去帮工。

  肖女士已经习惯了“炒鱿鱼”和“跳槽”。站在零工市场拥挤的人流中,她脸上泛出坦然的笑意。10多年前,当肖女士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她曾经认为“工作”与“单位”是一对拆不开的鸳鸯。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她把“工作单位”看得无比珍贵,准备在那里寄托终生。然而,没过多久,她心爱的单位就发生了“地震”,她下岗了。从那时起,“单位”两个字就在肖女士心头逐渐淡出,“工作”变成了她关注的核心。

  人们的就业习惯发生变化,基层劳动干部的感受最真切。沙河口区白山街道劳动服务站站长谭毅说:“现在换工作就好像换衣服一样简单,变来变去都跟走马灯似的。”从今年1月起,这个劳动服务站已经累计介绍就业700多人次,但目前仍然在岗工作的仅149人。算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平均每人已变换工作岗位4次以上。

  中山区枫林街道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这个街道失业人员只有1400多人,但街道办事处的劳动调配员张成明每天都得为他们做就业台账,有时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张成明说,现在固定工作越来越少了,干不了几个月,不是老板挑刺,就是雇员跳槽。虽然多数人签订的用工协议期限是1年,但真正能干满1年的,10个里头也挑不出一个。“好像谁也不爱找固定单位,都只认干活挣钱。”

  记者前往大连采访时,大连市各宾馆酒店正在打折。中山区一家三星级酒店,标准房的租价已从每天410元降到了130元;西岗区一家招待所的单人间,夏天租价为120元,而现在只要40元。透过这种“打折现象”,正好可以解读大连人频繁变换工作的深层秘密:大连的许多行业具有季节性,劳动力必须在淡季与旺季之间实现相应转移。以旅游业为例,夏天是旅游旺季,导游、餐饮及娱乐服务人员需求迅猛增加;而到了冬天,淡季来临,旅游业的大量从业人员就得尽快转向其他行业。

  日常生活节奏也是影响就业方式的重要因素。例如,黑石礁一家酒店,早晨生意清淡,晚上业务繁忙,中午要为许多单位配送午餐,酒店的服务员根本忙不过来。酒店专门雇了4名临时工,负责在中午时为各单位送饭,早晨和晚上就不需要他们上班了。可见,频繁地雇用,频繁地“炒鱿鱼”,正好反映出经济生活周期性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它实现了劳动力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合理配置。

  参与周期性转移的这部分劳动力,绝大多数是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他们习惯了工作上的季节轮回和时段变化,也习惯了“失业”。家住气象街的张先生已失业多年,他通过自学,掌握了网络工程技术和推销技巧,并借此赚取了丰厚的收入。11月14日,张先生仍然赶到街道办事处办了失业证年审手续,还仔细打听了国家对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当记者询问他的工作状况时,张先生不无骄傲地说:“我有房有车,但我仍然失业。”

  虽然,从统计表上看,大连市目前共有失业人员20多万人,但真正闲在家里的人为数极少。以沙河口区白山街道为例,这个街道居民5万余人,目前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约1800人。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80%以上的失业人员都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机动就业。

(《辽宁日报》记者赵铭义报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86-024-86893947
广告:86-024-86891825、86896640、86893947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单位:新华社辽宁网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