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通讯社辽宁分社 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微型企业为下岗职工撑起一片天  
       
 

    新华网沈阳12月28日电  10月30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抚顺市今纳通服装厂时,李凤琴正在和她的工友们忙碌着。51岁的她原先是抚顺市一家鞋厂的职工,1996年厂子不景气,李凤琴下了岗。之后一段时间里,她一筹莫展,老伴所在的企业也不景气,儿子正在上大学,全家人一度为寻找新的生活来源而发愁。后来,她听说有家私人办的服装厂要人,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今纳通”。没想到,在这个并不起眼的厂子,李凤琴找到了出路。她说,到这里3年多了,收入一直很稳定,比原来的厂子挣得多,也不用担心下岗了,“我在这里越干越爱干”。

  在抚顺,和李凤琴这样经历相似的再就业职工为数并不少。在类似“今纳通”这样的微型企业里,广大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据了解,从1998年到现在,抚顺市创办的微型企业已达6035户,从业人员36458人。

  抚顺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副局长魏福成告诉记者,所谓微型企业,是指在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中,由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通过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组织起来创办或安置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达到60%以上,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他说,抚顺市3年多来发展微型企业的实践证明,微型企业已成为在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调整经济结构中,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两大难题的重要举措,是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抚顺市是个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老工业城市,“九五”期间,全市累计下岗职工28.85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5%,再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抚顺市委、市政府把再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他们认为抚顺有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大量可盘活的资产,有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有条件也有能力结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把再就业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微型企业上来。1998年,抚顺市明确提出,把创办和发展微型企业作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创办微型企业,抚顺市提出“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在模式选择上,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和主导产品的优势,创办“群星拱月”型微型企业,就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形成产业产品链和副产品支链。也可根据市场需要,创办“天女散花”型微型企业,就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不因业小而不为,不因利薄而不做。

  魏福成说,在“党政重视,社会支持,企业尽责,职工自立”的再就业原则指导下,全市微型企业迅速发展。这些企业少则五六个人,多则三四十人,都是租用街道或工厂闲置的厂房、设备,或加工食品,或生产建筑材料,或为大企业配套零部件,有的还能生产一些科技含量颇高的产品。抚顺钢铁公司为促进下岗职工创办微型企业,规定微型企业每安置一名下岗职工,公司提供一万元物资投入,公司的闲置厂房、场地可无偿使用;凡微型企业可用的废旧物资、材料、设备、工具,都可选用、改用、借用。仅1998年,这个公司就办起微型企业22家,安置下岗职工305人。抚顺市橡胶一厂千方百计腾出闲置的厂房和设备,一年内创办微型企业15户,安置下岗职工150多人,盘活资产90多万元。新抚区的抚顺城街道,自筹资金创办微型企业42个。

  抚顺市小企业发展局的同志告诉记者,发展微型企业不但创造了更多的稳定就业岗位,而且成为抚顺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据介绍,自1998年大力创办微(小)型企业以来,全市微小企业资产总额已达3.67亿元,营销收入7.95亿元,实现利税5600万元。

  “微型企业的出现,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找到了一条快捷路,让下岗职工吃上了饭,挣到了钱。微型企业大有可为。”魏福成说。

(《辽宁日报》记者侯永锋报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86-024-86893947
广告:86-024-86891825、86896640、86893947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单位:新华社辽宁网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