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2月28日电
《人民日报》7月30日发表长篇述评《增加就业要下大力气》,再次分析当前就业形势。
当前就业有多难?看看刚公布的上半年统计报告: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下降。到6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40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94万人。
失业人数在增加。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18.7万人,登记失业率3.3%,去年底这个数是3.1%。
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继续走低。全国769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只有79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11.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9个百分点。
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据对全国59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平均每个求职者只有0.65个岗位。
文章指出,就业矛盾不可能很快得到缓和。下岗职工脱离再就业中心的高峰正在到来,将使过去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同时,农民收入增速减慢,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竞争岗位。“入世”之初,农业等行业以及国内企业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就业矛盾将更加突出。
20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0.33%,到“九五”时期,降到了0.16%,“九五”末期已在0.1%以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力正在减弱。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放缓,而对GDP增加贡献较大的高新产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十分有限。
文章说,究竟什么是就业?国家对此还没有严格的界定,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只把在正规部门中签订劳动合同的雇佣就业形式看作是就业。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这种就业岗位越来越少了,新增的岗位中很大一部分是临时性的、流动性很强的、没有确定的劳动关系、只有劳务关系的岗位,如钟点工。
依据国际劳工标准的定义,凡是在一定年龄以上、为获得工资或薪金、利润或家庭收益而从事了一定量工作(不少于1小时)的人员,都属于就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以扩大就业。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当前的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