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通讯社辽宁分社 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再就业面临“三道坎”  
       
 

    新华网沈阳12月28日电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城市再就业后劲不足、下岗职工心理包袱重、部分城市社区就业的社会保险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同比减少506万人,失业登记人数618.7万人,比去年底增加0.2%,国有企业769万下岗职工,只有79万人再就业,同比减少4.9%;全国社区1500万个就业岗位受到冷落。

  针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近公布的上半年出现的失业人数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下降,社区就业岗位大量空缺的现象,近日,笔者采访了一些单位,有关人员认为,造成目前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的局面和社区就业岗位无人顾及的尴尬原因,归结起来有三,即中小城市再就业工程建设后劲不足,再就业乏力;下岗职工仍有依赖思想和社区就业的社会保险机制建设滞后。业内人士称之为“三道坎”。

  第一道坎,中小城市再就业乏力。除部分发达地区外,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相当数量的企业不是属于国家明令关、停、破产的“五小企业”,就是只能维持职工生计的纺织行业企业,或生产加工缺乏竞争力的产品的集体中小企业。随着“五小企业”被关停并转,不少生产加工和服务型企业实行租赁、承包或出售等改革改制后,下岗职工明显增加,使得本来人流、物流相对较小,拓展能力较低,就业岗位紧张的中小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越发困难。

  第二道坎,国企下岗职工心理包袱重。近年来,职工对下岗的心里承受能力虽然普遍增强,但对如何实现再就业却有另一种看法。具体地说,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下岗职工不愿加盟民营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以及到社区去就业。前些年担心到民营、私企工作社会保障不能落实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好转,但此类企业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员工收入少的人仍然总是相当普遍。而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意到社区去就业,一是爱于面子,放不下架子;二是嫌收入低;三是担心企业或再就业中心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实差;四是担心随时被辞退,工作安全感差。

  第三道坎,社区就业保险机制建设滞后。据劳动社会保障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沈阳、成都、长沙等四城市的抽样调查发现,需要社区服务的家庭为34.1%。四城市提供的临时就业岗位约200万个,目前空缺100万个,仅全国75个特大、大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1500万个,然而,真正到社区就业的下岗职工寥寥无几。个中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对这种信息传递不畅;二是社会保险机制建设“掉队’,就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得不到落实;三是优惠政策“掉队”,相关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有关人士认为,要跳过这“三道坎”,关键是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业内人士认为,社区这个领域的就业潜力很大,应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关键要建立相关的机制,引导下岗职工到社区就业。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通操作工或办事员最常见的组合用工形式是小时制,这对企业来说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力利用程度。对个人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全社会的失业率也因此大大降低。要吸引下岗职工到社区就业,首先,政府要重视它,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社区就业保险机制,建立手续简便的劳动关系,把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纳入用工单位支付劳动报酬,使之合法化,真正为到社区就业的下岗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但提升中小城市再就业的能力,根本还是要通过着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增加就业机会。另外,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有目的的引导下岗职工走创业之路。

(《天讯在线》郑传海报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86-024-86893947
广告:86-024-86891825、86896640、86893947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单位:新华社辽宁网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