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
新春临福之际,塞北朝阳的农村,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淘米磨面,煮肉蒸糕,杀猪宰羊,赶集上店,老少皆喜,一片热气腾腾。农家的事要啥有啥,一会儿就摆了一炕。不出几天,这些红红绿绿的剪纸,不仅过年时才有,每逢传统节令或婚丧喜庆的场合,都要剪些剪纸,贴到各处作为点缀装饰。这些剪纸多半出于妇女之手,旧时的农家妇女,对于剪纸跟女红一样,常因心灵手巧、剪纸精道而倍受婆家青睐,由于剪纸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又与民间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因而世代承传,至今不衰。民间剪纸取材于民间。朝阳剪纸的主要内容是山水花鸟、禽兽鱼虫、今古人物和生活场景。然而,她们并不满足,一般地描绘,常为自然之物赋予新的生命,故往往寓物寄情或取谐音代表一定含意,借自然之物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誉,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如,常见的“梅兰竹菊”,被喻为理想人格的寄托。“鸡”自古被看做是文武勇仁信即五徽之禽,鸡冠与官同音视为官禄。“雄鸡啄蝎”又被认为是避邪驱灾之意。“鸳鸯卧莲”一句是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的表徽。“连年有余”,“喜上眉梢”即用其谐音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鲤跳龙门”则代表了对人生前途的祈求。其例不胜枚举。此外,还有民间传说和戏剧人物等。
风筝世家
辽宁省盖县赵秉泉一家,可称风筝世家。赵秉泉的祖父就是制作面人、蝈蝈笼、风筝的民间艺人
。赵秉泉从小就酷爱民间艺术,从祖父、父亲那里学会了家传手艺。上小学时,他就以制作风筝来换取纸墨钱,街坊邻里都称他是“卖燕的”(风筝的一种).赵秉泉后来到了县文化馆工作,他积极组织挖掘民间文化遗产,把盖县风筝推向了全国。1989年,盖县风筝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风筝会上获得了团体优秀奖。赵秉泉个人也获得了优胜奖。1991年在第四届北京国际风筝会上,赵秉泉的“软翅大型串式蜻蜓风筝”获得了一等奖,使“风筝世家”更加声名远扬。
民间绘画
辽宁的民间美术犹如群星荟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卷轴画,寿材彩绘、墓葬壁画以及堪称稀世珍奇的百寿图等民间绘画,以期把辽宁民间美术从闺房、庭院扩展到社会,使人们对辽宁的民间美术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卷轴画,藏语谓之“唐卡”,蒙古族俗称“族子”。唐卡是西藏特有画种,一般画在经过处理的布或丝织物上,所画佛像,悬挂在寺庙壁作为圣物供奉。只是蒙古民族把藏传佛教(喇嘛教)引至塞外,卷轴画才得以在朝阳定居安家。
辽宁卷轴画,仍然保留着唐卡的艺术特色:主神居中,小神供卫四周,构图工整对称:色彩单纯明快,施以平涂。这些虽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又有《造像度量经》的严格限制,但人们不难看出虔诚教徒笔下的佛祖,在神秘,庄重仪容的背后仍然潜藏着世俗长者的慈祥和宽厚。面对这些作品,我们仿佛走进了神秘莫测的佛陀境界,可以想象当年的画师在斋戒盥沐之后,胸怀拳拳之心虔诚作画的情景。
古时,关于棺椁的甄选与寝墓的讲究无疑是愚昧和落后的迷信使然,那时人不逢时,一生颠沛流离,饱受战乱忧患之苦。尽管生时儿孙未必孝顺于温饱,而一但溘然长逝,为祈福来世,后人便要不惜破费操持一番,并视为最后的慰藉。平民百姓无办制椁,可打棺油绘之工,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官吏豪绅营墓之耗更是为炫耀死者的等级身价。图中的寿材彩绘和墓葬壁画就是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