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n.xinhuanet.com
 频道首页 | | 旅游在辽宁 | 专题集粹 | 记者专栏| 政府在线 | 时事点评 | 健康人生
   杰出人物 | 证 券 | IT互联网 | 关注就业| 流行时尚 | 房产天地 | 汽车世界 | 分社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网谈 <<< 往期内容 >>>

2004/06/06

  辽宁农村一些干部群众反映,“不能对今年的农民增收形势盲目乐观”。许多农民由于粮食卖得早,并没有从后期粮价上涨中获得多少收益。而现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实惠,又被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吃掉了一部分,因此继续做实各项增收工作,处理好加强粮食生产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在大力依靠科学种田的同时,造就结构调整新模式;真正发挥劳务输出对带动农民致富的实际效应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024—23828522
     024—23828523

E-mail:lnwork@xinhuanet.com

新华网辽宁频道 策划:陈孟阳 陈黎明 文字:任鹏飞 石庆伟 摄影:任勇 编辑:王晓 审发:焦点网谈栏目组
辽中县农民春耕
“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辽宁有水田面积900多万亩,是我国北方粳稻重要产区。记者近日赶到盘锦市大洼县新兴乡,农民李冒发告诉记者,他家3口人,14亩水稻,去年打了1.6万斤稻子,当时没想到稻子会这么“蹭蹭”地涨价,今年初以每斤0.64元卖出去1万多斤。他后悔地说:“照现在的价儿,每斤要少卖三毛钱,总共少赚了3000来元呐!”

  盘锦市农村经济发展局农业科科长李胜国说,虽然春节后水稻价格一路走高,但许多农民在节前低价位时已经将大多数粮食出手,并没有从后期涨价中获得太多收益。

  40岁的盘山县陆家乡新农村村民曹国武夫妇,家里有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共6口人,20亩地,因为生活困难,急着用钱,粮食卖得早,2万斤稻子以每斤0.65元价格全都卖掉了。像他这样没有卖上好价钱的农民不在少数。当地干部分析,越是困难户,粮食卖得越早、得利越少。现在水稻价格每斤已涨到九毛多,但农民除去口粮和种子用粮,可卖的商品粮仅有15%左右。

  李胜国说,去年盘锦市粮食总产81.1万吨,其中水稻73.3万吨,大部分商品水稻卖给了各路粮商和当地的粮食收购加工企业,他们才是粮食涨价的实际受益者,有的人将囤积的粮食转手一卖,一夜暴富。

  许多农民告诉记者,“水稻卖便宜了,农资买贵了,腰里的票子还是紧”。随着化肥、农药、农膜、汽油、种子、水等价格接连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政策实惠被打了折扣。大洼县金穗农资中心副经理刘凯说,普通化肥零售价格去年春季是每吨1300元,现在涨到1500元左右,去年春季二氨每吨零售价2100元,现在涨到2600元。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雷告诉记者,种子也在涨价,当地主要稻种盐丰47、辽粳9,价格从去年末的每斤0.8元-0.9元涨到现在的1.2元-1.3元。盘锦市农发局市场信息科科长郭喜春分析认为,农资价格上涨大约吃掉了当地农民粮价上涨收益的30%-40%。

  旱田粮食作物种植成本也受到农资涨价影响而升高。辽宁省农业经济委员会主任助理陈健算了一笔帐,每亩大田作物要用尿素60斤左右,现在尿素每斤平均涨了0.40元,每亩就要增加成本6元;二氨需要20斤,每斤平均涨价0.25元,亩增加成本5元,每亩共计增加化肥成本11元,这意味着,国家对粮食每亩10多元的补贴大部分被抵顶掉了。

海城南台的禽蛋远销全国各地
新产业造就结构调整新模式  

  葫芦岛市连山区杨郊乡叶家屯村的党支部书记王福安这几天特别忙,先后有20多名村民找到他,请他帮助联系贷款,用于建设大棚发展果业。建一个高标准的日光温室需3万多元,对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可当地农民有这个胆量。

  果树设施栽培是利用温室、塑料大棚或其它设施,通过改变或控制果树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达到果树生产目标人工调节的一种栽培技术。连山区杨郊乡叶家屯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安是这个村最先建日光温室种果树的。王福安说:“当时就怕大家说,号召我们建,你咋不建?”前年冬天30多名村民跟着王福安建起了40栋标准的日光温室。在果树技术部门的指导下,今年春天不但成功结了果,而且油桃口感好,色泽鲜艳。最早的“千年红”油桃今年3月15日就上市了。老王说:“往批发市场上一搁,6元钱一斤,水果贩子抢。”一个1亩的标准日光温室的收入达到1万多元。

  农业结构调整造就一大批农民经纪人,这批人头脑灵活、熟悉市场,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他们搞生产、跑经销,引良种、传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时尚引领者。在地处辽宁沿海地区的大石桥市高坎镇,800多名当地的科技经纪人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镇的产销网络,使这个辽宁著名的“鱼米之乡”有5万多农民直接受益。22年前靠2000元起家的农民老板、高坎镇淡水养殖大户董家军如今拥有400多亩鱼塘。这个已拥有了数百万元的固定资产,带动周边600多农户养鱼的当地大户,已将自己和村民养殖的鱼销往辽宁其他地区、吉林、黑龙江以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不仅沿海地区如此,辽宁的内陆地区也一样。去年,位于辽西地区的黑山县及周边地区的杂粮生产大户自发成立了辽西绿色杂粮协会。协会从“到底种点啥”、“卖到哪里去”、“咋卖能挣钱”等问题入手,帮助农民解决在农产品种植、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辽西绿色杂粮协会会议上,来自省内各市的农业专家们聚集一堂。他们带来了新科技项目,不时有专家举起饱满的谷穗、高产的蓖麻向大家进行品种、产量、种植技术、回收价格等事项的详细分析……高硒的黑小麦、香糯的黑玉米、稀奇的菜薯、贡米“绿香谷”等绿色植物引起了农民们的极大兴趣。刚刚散会,农民们就将专家们团团围住,询问着感兴趣品种的情况,有的还把专家邀请到村里去讲课。

  目前,黑山县从事经纪人活动的农民约有1万多人。辽宁省农业经济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张奎男认为,积极培育大棚果树的农民与活跃在沟通农产品市场行情第一线的广大农民经纪人,都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产业、新模式。

农业结构调整要靠科学种田支撑  


鞍山岫岩县农民春播

  5月16日,在辽宁省康平县两家子乡田家村,康平县农技推广站的栽培技术人员孟庆平已经连续3年来村里传授西瓜、甜瓜套种技术了。田家村村民说,上茬种早熟瓜,下茬可以种玉米、荞麦、菜豆,一块地当两块地用,全村靠西瓜、甜瓜套种,人均每亩增收千余元。今年两家子乡套种面积扩大到4000亩,靠科学种田支撑的当地套种成为全乡增收的支柱产业。

  在康平县康平镇孔家村的大棚里,冷棚西瓜已经有半斤左右了,再过20天,这里的冷棚西瓜就能上市了,孔家村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孔家村的土质和气候非常适合种瓜,而且地处城郊交通便利,市场前景不错。但是以前因为不懂技术,没人敢冒这个险。今年在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帮助下,50亩冷棚瓜落户孔家村,推广中心从3月育苗到6月摘瓜,从种植技术到防治病虫害都负责到底,这让孔家村的瓜农们彻底放心了。

  在现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农作物增产潜力和提高品质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在土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一亩地多打粮,让一亩地打好粮,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做到、做好。

  在辽宁省凌海市安屯乡小金村,村里的种粮大户彭贺廷种植了150亩水稻,彭贺廷告诉记者,传统水稻种植一般施肥3次至4次,一次底肥,追肥2次至3次,成本比较高,还费工。他从2002年开始试着使用“一次性深施型水稻专用肥”,这种肥是根据当地土壤测试结果和水稻用肥规律配制的,当作底肥施用一次就可以,不用再追肥了。记者问起这种一次性肥料有哪些优点,彭贺廷伸出手来,一个手指一个手指的开始数:“早熟啊,早抽穗一个星期,提早成熟10来天;提高肥料利用率两成多;每亩地省肥20公斤;省工两个;还增产,平均得增收15%左右。”在彭贺廷的示范带动下,小金村从去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一次性深施型水稻专用肥”,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辽宁省农业经济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张奎男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学种田做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保障粮食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系,才能将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输出育才增收,回乡创业致富  


海城南台箱包市场

抚顺新宾县发展根雕产业

  随着中央1号文将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辽宁各地普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辽宁省新民市引导农民开阔视野,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走出家门闯世界。到目前,新民市劳务输出人员总数已达3万7千多人,其中埠外输出2万1千人,境外输出近1千人,沈阳地区输出1万五千多人,去年劳务输出创经济收入1.85亿元,人均增收330元。输出劳务成了农村创业创收致富的又一途径。   

  新民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6万人,每年剩余劳动力5万人左右。为缓解城区就业压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新民市引导农民走出一条“输出育才增收,回乡创业致富”的新路子,把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和致富工程,全力打造这一新兴产业。新民市组建了北京、深圳、上海、大连、江苏等重点地区劳务输出工作联络组,建立15个稳定可靠的埠外输出基地,33个劳务输出服务站,并把劳务输出挂在招商引资这条大船上,派专人进驻,建立联系点,组织输出信息站,一年来,这些站点发回就业信息3000余条。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在网上设计“新民劳动”专门网页,对全市有外出打工意向的7000多农民资料情况进行建档,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有效地组织了全市外出劳务人员的务工活动。

  输出育才增收,必然赢得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致富。他们用打工挣得的资金和学到的技术、经验回乡创业。仅2003年,该市就有1000多名外出打工者带着1000多万元资金和现代管理经验回乡办厂经商,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张家屯乡土岗子村村民李胜利带出一个“打工专业村”。李胜利几年前去深圳打工,自己创办了“荣利康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上百万元的资产。在他的牵线搭桥和支持帮助下,土岗子村130余人在外发展,其中有20余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多的达几十万元,少的四五万元,而且一部分富裕后回乡办各类企业的打工者,又为不能出去的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如今该村迈上了“输出育才增收,回乡创业致富”的良性发展之路。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不能摇摆  


沈阳某村荒废的蔬菜大棚

  记者在辽宁水稻主产区盘锦市了解到,当地已经确立“水稻、水产、畜禽、蔬菜、林苇”5大主导产业,全方位推进农民增收工程。盘锦市农发局副局长刘育生认为,加强粮食生产不能回到以粮为纲的老路,要处理好稳粮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两者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能出现摇摆。

  盘锦市副市长张要武告诉记者,粮食价格上涨带给农民强烈的市场信号,加之国家重视,今年全市水稻插秧面积要比上年增加5万多亩。在抓好优势粮食品种生产的同时,盘锦还积极推进各县的蔬菜大棚小区建设,发挥蔬菜经济的增收作用。今年计划蔬菜生产面积17万亩,同比增长33%。力争改造大棚1700亩,利用好当地冬季气温较为温暖的有利条件,将反季节冬春保护地蔬菜发展起来。

  在自然条件较好的盘锦市如此,在地处辽西严重干旱地区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也是一样。近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上下努力,共建温室大棚3万多个。记者来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羊角沟乡烧锅杖子村,看到全村200多个温室大棚间的条形地块都栽上了冷棚葡萄。冷棚葡萄好处多多:仅靠日光增温的冷棚和日光、人工增温兼备的暖棚共用暖棚的水电,不用二次打井办电,就能提供能源。并且冷棚暖棚相连,看护管理十分方便。有暖棚挡风,冷棚抗灾增温能力提高,加速了葡萄的成熟,可实现6月上市;在冷棚葡萄藤下栽种暖棚育苗的西瓜,西瓜5月即可上市,其“立体种植”促进农民增收。喀左县委负责同志说,今年全县各户棚间葡萄面积多为8分地左右,产量都在2000公斤以上,农民增收能在4000元以上。

  当前,种植业收入在辽宁农民收入中已不占大头儿了,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934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37.7%,比上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盘山县副县长梁建柏说,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目标,面向市场,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和农业产业化,通过产、加、销一体化来加快结构调整。目前,畜牧业、水产业、果蔬业已成为辽宁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省农业经济委员会综合处处长张洪晨认为,紧紧抓住当前1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的有利时机,抓住粮食价格有利于农民种粮的新形势,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销售的同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补放松、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将是辽宁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完)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