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为什么会蕴藏着如此丰富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这要从当时它的特殊地理环境讲起。据科学家考证,中生代侏罗―白垩纪早期(距今1.75至1.2亿年),当世界大多数地方还是海水茫茫的时候,亚洲东部区域已抬升为陆地。那时,辽西一带淡水湖泊星罗棋布,气候也相当湿润。各种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的裸子植物高大茂盛,高等的开花被子植物也开始出现。湖泊之中,1米左右的鲟鱼、弓鳍鱼等穿梭嬉戏;湖畔沼泽中,螈、蟾、龟、'鳄'等两栖类、爬行类四处游走;翼龙、恐龙及原始鸟类迅速进化;五尖张和兽、金氏热河兽等原始哺乳类动物正在大量繁衍。可以想象,白垩纪早期的生态景象已相当丰富多样,是中生代动植物生长进化的一片乐土。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地壳运动加剧,辽西一带的火山长时间间歇式喷发,大量的火山灰遮云蔽日,有毒气体弥漫空间,一次次导致大量生物瞬间死亡,并被火山灰迅速掩埋。亿万斯年过去了,它们变成了岩层中精美的古生物化石,呈现在人们眼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辽西陆续出土了20余个门类成千上万件的精美古生物化石,其中既包括古植物化石,更包括腹足类、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龟、蜥蜴、翼龙、恐龙等)、鸟类和原始哺乳类等动物化石。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好、信息之全轰动了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辽西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对研究"带羽毛的恐龙"与鸟类起源和羽毛起源的关系,对探讨早期鸟类的演化,对考证早期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辐射等均具有巨大价值。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感叹道:"世界上没有其它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