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照片
|
研究现代史的专家、学者认为,"葫芦岛大遣返"是现代史上不可忘却的一笔,特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有着多重的现实意义。
――"大遣返"表现出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14年间,中国人民遭受到空前的民族苦难。在"三光"政策下,百姓的财产被劫掠,姐妹的身体被强暴,数千万人死于这场最残酷的战争中。但是,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后没有以暴易暴,没有对百万日本侨民大加鞑伐,而是迅速安排日本侨民回国。在当时制定的《遣送东北中共管制区日人之协定书》上,第一条就强调:"保证日人自所在地出发,至葫芦岛登船,沿途不受到强奸、掠夺、侵犯、抢劫、勒索、恐吓或其它任何不法举动,其生命财产不受到侵犯。"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中国政府仍拨出了大批粮食、燃料、药品和13441节火车皮,以供遣返之需。据《东北行辕日侨俘管理处经费移交对照册》记载,仅1946年5月至8月,遣返经费开支就达1.47亿元(东北流通券),其中仅日本侨民伙食费就支出了1.2亿元(东北流通券)。许多善良的中国人给日侨中的小孩子腾出热炕,端水送饭。有一次,日本遣返轮船"大安丸"因故在葫芦岛港停泊了20多天,燃料耗尽,中方立即送去燃煤50吨。还有一次,日侨转运所发生霍乱,中方医生、护士全力防治,扑灭了可怕的传染病。这一切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尊重人权,实行人道主义的博大胸怀。这一点,就连日本人编写的《满洲国史》也承认,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发生"对日本人进行民族报复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国人同情日本人的悲惨处境,救济危难,庇护安全,或者主动给以生活上帮助的事例层出不穷。"
|
资料照片
|
|
资料照片
|
――"大遣返"彰显了中华民族内部不同党派之间求同存异、精诚合作的力量。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为控制东北争夺激烈,军事摩擦不断。但是在遣返日侨这件事上,国共双方以大局为重,相互协调,互为方便。当时,共产党控制区内的日侨约有30万人,国民党控制区内的日侨有80万人。双方经协商,决定分批分期有序遣返日侨。当时中国共产党驻沈阳代表饶漱石、伍修权,东北民主联军高级将领李敏然(李立三)等都积极参与了这项工作。1946年8月21日,共产党控制区内的日侨开始遣返,仅用一个月时间,除部份留用人员外,182222名日侨就全部遗返完毕。国共双方在遣返日侨行动中信守诺言,没有趁机骚扰或打击对方的军事力量。
重温半个世纪前的这段历史,人们更加坚信:在"一个中国"的大前提下,海峡两岸什么都能协商,什么都能办好。过去百万日侨大遣返做到了,现在台海和平、祖国统一也一定能做得到。
――"大遣返"凝聚着中美两国"二战"历史上的一段合作,也是中美成功处理双边或多边关系的成功范例。在遣返日侨过程中,当时的美国政府做了许多协调性工作,包括为大遣返急调120艘船只,其中既包括第六舰队的大型运输舰,也有日本的民船如"北斗丸"、"大郁丸"等。这些舰船日夜穿梭,往返于葫芦岛港和日本的佐世保、博多、舞鹤等港口,航次多达800余次,最终完成了任务。
――"大遣返"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不仅使中国人民遭受苦难,日本人民也承担苦难的事实,可以促使日本政府以史为鉴,深刻反省。据史料披露,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本政府曾不负责任地采取"弃民"政策,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当时处境十分艰难,溃逃过程中自杀、饿死、病亡的人数达到174022人,其中"开拓团"的团民就死亡了78500人。侥幸活下来的日侨,绝大多数汇集到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大中城市的难民收容所中,苦苦地等待回国。
当时在哈尔滨日本难民联络会工作的村井光雄先生回忆:1945年10月以后,桃山小学难民收容所每天约有30人死于饥饿、寒冷和斑疹伤寒,男女老少的尸体都堆放在学校操场上,直到第二年5月,才用马车将这些尸体运送到公共墓地安葬。
平吉子与菊地荣是亲姐妹,都是从葫芦岛遣返的。她们回忆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消息传来,她们全家就从北满仓惶疏散。当时,家里的牛、马都扔下了,只背了一些干粮,父亲还背了一支猎枪和一张渔网,怕万一路上找不到吃的捕个鱼打个兔子好充饥。到了绥化,全家听说日本已无条件投降,便在飞机场的仓库苦候了一个月,然后才坐上火车到了葫芦岛。这中间,父亲因患斑疹伤寒而死,9岁的妹妹死于营养失调,22岁的姐姐因腹膜炎病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