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流行音乐的冲击早已让中国民族音乐步履艰难,老龄化的听众基础和各方面日益减少的支持把民乐推到了十字路口。在指挥下、在固定位置上演奏是传统演奏形式,谁演奏都是固定的旋律。形式的呆板正在使中国民乐逐渐丧失听众基础。就在年轻一代宁愿花钱、花力气去唱卡拉OK时,许多民族音乐剧团也正挣扎着在市场上寻求一席之地,而他们的“法宝”只能是“创新”。
推出《女儿风流》演出的是成立三年半的辽宁民族乐团,它的前身是有着44年历史的辽宁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乐队曾拥有杨继武、赵奎英等一批蜚声中国民族乐坛的艺术家。
就辽宁民族乐团而言,有历史的辉煌,却没有现实的市场。回想1999年至2002年,辽宁民族乐团团长李绍栋说,“那时全年演出最高纪录只有14场,这其中还有8场是公益演出,而低潮时全年只有6场演出,年景最好的时候,乐团获利润也只有27万元。歌舞演员一年竟有半年闲,器乐演员几乎整年闲着无事。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歌舞和民族音乐如何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如何走入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一直以来,乐团或歌舞团新剧目生产有着“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主要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库房是最终归宿”的沉疾固疴。
李绍栋说,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担起繁荣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责任。经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和文化厅组织专家论证,我们决定以女子民族乐队为突破口,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支点,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全新打造女子民族音乐秀《女儿风流》。
在歌舞民乐表演中,什么样的剧目最受观众欢迎?什么样的演员最受观众喜爱?辽宁民族乐团、辽宁歌舞团团长李绍栋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认识到,综合性、立体化、多元化的剧目和复合型的演员最有市场的。歌舞团要推出的民族音乐剧目就要定位于综合性、立体化、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在创新中把经典变成流行,化古乐名曲为剧场新宠;把高雅变成时尚,让《阳春白雪》成为观众的追求。在《女儿风流》中,音乐、舞蹈、杂技、舞美、灯光和服饰和谐地融为一体,既有听点、又有看点,使整个舞台充满活力和新奇视点。为了使单一专业的演员成为复合型演员,适应演出需要,他们训练乐手要能歌能舞,训练舞蹈演员能奏能歌,还要融入特技表演。一专多能的演员,还减少了整台节目的演员人数,降低了演出成本。原本80人的演出任务,只要36个人就解决了问题。表演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使整个舞台充满流动的活力和出人意料的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