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n.xinhuanet.com
 频道首页 | | 旅游在辽宁 | 专题集粹 | 记者专栏| 政府在线 | 时事点评 | 健康人生
  杰出人物 | 证 券 | IT互联网 | 关注就业| 流行时尚 | 房产天地 | 汽车世界 | 分社简介


                                2003/12/01  

  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观众面越来越小,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难点;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族音乐表演团体处境艰难,正在努力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

  辽宁民族乐团一场名为《女儿风流》的女子民族音乐秀,一改从前室内民族音乐会的静态模式,在舞蹈与特技表演的流动中完成音乐,把民乐融入舞蹈的时尚,完成了一次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全面创新尝试,让古老的中国民乐重新焕发活力。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66068671
     66069781转8041
传真:66069781转8039
Email-jiaodian@xinhuanet.com
新华网辽宁频道 策划:陈孟阳 记者:姚剑锋 摄影:任勇 编辑/制作:王超 审发:焦点网谈栏目组
 演出在不确定中开始  

    《女儿风流》序曲“茉莉花”
   笙与舞蹈相结合的“龙舟渔歌”

  10月19日的夜晚,坐落于沈阳市中心的辽宁大剧院迎来了它建立以来最多的观众。18点30分过后,一股股人群涌进这里,他们怀揣着期待的心情,只因为一场名为《女儿风流》的女子民族音乐秀。
  19点整,没有指挥、没有乐队、没有固定位置,12个女子各自演奏不同的民族乐器依次轻舞上场,在幽婉的《茉莉花》旋律和民族舞蹈的衬托下,音乐会拉开了序幕。
  像西洋交响乐的演奏形式一样,在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演出中,乐手们在自己固定位置上演奏。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一个由年轻女性组成的女子乐队演绎了《渔舟唱晚》、《十面埋伏》等17首中国著名民族音乐。不过与以往民乐静止性相比,这一次民族音乐好像“动”了起来,这就是《女儿风流》的别出心裁。这些美丽的姑娘们不仅用她们精湛的技艺演奏着二胡、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而且通过她们的想象把乐曲的意境表演出来。
  婀娜的舞姿,优美的造型,动人的节奏,甜美的歌喉……她们时而亭亭玉立,时而娇小伊人,时而又勤劳地“打渔”、“做饭”……
  仔细听,旋律中还有电子乐、摇滚乐的味道;看,舞者加进了动感极强的现代舞因素。在华丽的灯光下,整个演出使观众有时像在荷塘旁边,有时像在采茶的山上……
  在《阳春白雪》曲目中,华丽的灯光下,空中飘起了无数把扇型花瓣,“花瓣”在涌动着,“花苞”慢慢展开,一个吹笛的女乐手出现在“花瓣”中间,无数气泡从地面升起,展现了一个非常幻美的画面。
  演出共分为《女儿娇》、《女儿勤》、《女儿魂》、《女儿颂》四个部分,通过民乐把女人的美丽、勤劳、痴情、母性一一表现出来。
  整个演出中,演奏者已经不仅仅只是演奏者,她们还跳舞、歌唱、进行特技表演。她们婀娜的舞姿,优美的造型,动人的节奏,甜美的歌喉征服了现场观众。
  演出结束了,掌声使剧院里沸腾起来……似乎没有哪一个人看过比这更好的中国民族音乐会。

 
 观众的不同惊诧  

   唢呐与舞蹈相结合的“挑起扁担郎郎采”
   舞蹈“彝族婷婷”

  一位70岁刚从美国归来的女士在观看演出后,显得十分激动,她说:“演出太精彩了!看了以后感觉很美,这些姑娘表演得很好。前些天,我刚在美国看了一场民乐会,不过和这场演出比起来差距还很大,这场演出是我看过最好的一场民乐会。而且是我回国后看的第一场,感觉十分亲切!这种表现方式很好,容易让人接受。”
  一位张姓大学生在演出后激动地说:“我在来之前还以为演出会像以前的民族音乐会一样,很单调,可这场演出却不同,很适合年轻人的胃口,它非常有动感,我敢肯定我的同学们都会像我一样非常喜欢!”
  当然,并不仅仅都是褒奖的声音,还有少数人不太看好这种形式的演出。
  一位观众说:“我还是比较喜欢以前的那种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民乐本身就是一种静的艺术,这么一折腾,似乎就不像民乐了。这么改,好象挺热闹,但是不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不好说吧?”
  观众表示疑问或赞扬其实是很自然的事,艺术的发展从开始就饱受着各种正反观念、评论的折磨。然而艺术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的,传统古典音乐的文化创新一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女儿风流》的出现不管怎样给古老的中国民乐注入了活力。


                                      
 民乐的艰难与市场困惑  

  事实上,流行音乐的冲击早已让中国民族音乐步履艰难,老龄化的听众基础和各方面日益减少的支持把民乐推到了十字路口。在指挥下、在固定位置上演奏是传统演奏形式,谁演奏都是固定的旋律。形式的呆板正在使中国民乐逐渐丧失听众基础。就在年轻一代宁愿花钱、花力气去唱卡拉OK时,许多民族音乐剧团也正挣扎着在市场上寻求一席之地,而他们的“法宝”只能是“创新”。
  推出《女儿风流》演出的是成立三年半的辽宁民族乐团,它的前身是有着44年历史的辽宁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乐队曾拥有杨继武、赵奎英等一批蜚声中国民族乐坛的艺术家。

男女演员的配合天衣无缝

  就辽宁民族乐团而言,有历史的辉煌,却没有现实的市场。回想1999年至2002年,辽宁民族乐团团长李绍栋说,“那时全年演出最高纪录只有14场,这其中还有8场是公益演出,而低潮时全年只有6场演出,年景最好的时候,乐团获利润也只有27万元。歌舞演员一年竟有半年闲,器乐演员几乎整年闲着无事。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歌舞和民族音乐如何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如何走入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一直以来,乐团或歌舞团新剧目生产有着“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主要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库房是最终归宿”的沉疾固疴。
  李绍栋说,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担起繁荣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责任。经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和文化厅组织专家论证,我们决定以女子民族乐队为突破口,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支点,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全新打造女子民族音乐秀《女儿风流》。
  在歌舞民乐表演中,什么样的剧目最受观众欢迎?什么样的演员最受观众喜爱?辽宁民族乐团、辽宁歌舞团团长李绍栋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认识到,综合性、立体化、多元化的剧目和复合型的演员最有市场的。歌舞团要推出的民族音乐剧目就要定位于综合性、立体化、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在创新中把经典变成流行,化古乐名曲为剧场新宠;把高雅变成时尚,让《阳春白雪》成为观众的追求。在《女儿风流》中,音乐、舞蹈、杂技、舞美、灯光和服饰和谐地融为一体,既有听点、又有看点,使整个舞台充满活力和新奇视点。为了使单一专业的演员成为复合型演员,适应演出需要,他们训练乐手要能歌能舞,训练舞蹈演员能奏能歌,还要融入特技表演。一专多能的演员,还减少了整台节目的演员人数,降低了演出成本。原本80人的演出任务,只要36个人就解决了问题。表演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使整个舞台充满流动的活力和出人意料的神奇。

 
 剧团人的艰难打拼与风险  

三人组合协调默契,精彩动人
合奏“华彩飞扬”

  所谓“秀”,就是表演,是个性的张扬,就是动态立体化表演。《女儿风流》在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使观众视听共享,带给观众的是愉悦、开心,是激动、感悟。
  耳熟能详的传统经典使观众感受高雅,情感浓重的歌谣使观众体味亲切,充满时尚魅力的新篇佳作使观众产生浪漫的遐想。
  《女儿风流》的导演蔚然说,《女儿风流》在思想内涵上,用女性的人性特征和情感经历建造起非定式的戏剧情境,既表现了女人的娇媚、勤劳,又展示了女性的柔情、豪壮,是用音乐谱写的女人生平,用舞姿描绘的优美世界,用服饰汇成的文明历程,能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
  乐手能歌善舞,舞蹈演员能奏能歌,还要融入特技表演,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新课题。为了能把一台全新的民族艺术精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女儿风流》的演员们进行了8个月的艰苦训练,付出了辛勤和汗水,经受了常人想不到的磨练。
  在防范“非典”期间他们也一直坚持封闭训练。乐器演奏员要进行磨爬滚打的舞蹈考核,全身都摔得青一块、紫一块;舞蹈演员每天要进行几个小时的打击乐训练,手上都磨出了血泡,手上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演员魏巍在膝盖受伤骨头外凸的情况下仍然不下排练场。经过磨练,演员能边演奏边舞蹈,在流动中完成音乐;能一飞冲天如杂技的空中飞人,在飘动中奏响天籁之音。
  然而搞新剧目创作,启动资金是关键。主办方辽宁歌舞团一改以往依赖政府投资的方法,另辟新径,以全团职工2005年工资为抵押,向省财政进行风险贷款,以探索全新的投入机制。省财政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破例给予支持。辽宁歌舞团的具体做法是,以2005年全团在岗职工的全部工资204万元作为抵押,同省财政厅签订风险抵押合同,进行风险贷款,并用这笔资金中的100万元作为《女儿风流》的生产资金。为了让职工看到团领导的信心和决心,团里作出决定,如果到2005年演出未收回投资成本,团领导班子成员工资下调70%,中层干部下调50%,一般职工下调30%。风险机制让人们感到危机的同时,也体味了企盼成功的兴奋,全团凝聚力由此大为增强。


 成功的市场运作使人们看到民乐的希望  

“采茶调”为竹笛伴舞

  当前,在演出市场十分低迷的情势下,一台民族音乐会能有多大的市场潜力?任何组织演出方面的公司和经纪人,对这个问题都不敢有乐观估计。然而,《女儿风流》在辽宁大剧院刚一亮相就一鸣惊人,观众叫好声一片,连续演出14场,每场收入15万元,而且场场满座,市场效益空前。自打辽宁大剧院营业两年来,还从没有哪一台节目能够这样连续演出,也从未见过哪一台节目能这样盛况不衰,这也创下辽宁大剧院演出场次之最和获演出经济效益之最。
  令人更为欣喜的是,这台节目还在排练期间,广东番禺、丽江、明珠大剧院就与辽宁歌舞团签下了150场的演出合同,一直演到2004年4月10日,纯利润过百万元。这种在剧目还没上演,商家就下订单的事情,在国内演出界可谓开了先例。现在,《女儿风流》正在珠江一带卷起热潮。与此同时,辽宁歌舞团正积极与北京保利剧院等商讨从广东返回后的演出计划安排。
  《女儿风流》既要成为市场名牌,又要成为艺术精品,在保证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牛辅恒说,尽管中国古老的民乐是中国的瑰宝,但不意味着一尘不变,必须要打破传统方式,跟上时代步伐,仅仅给少数懂音乐的人听是远远不够的。(完)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Email:lnwork@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