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廷(公司职员):“洋节”只是传统节日的调味剂。借“洋节日”助助兴,未偿不可;但中国人毕竟不是耶稣的子民,圣诞节作为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辰的节日虽淡化不了但代替不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传统节日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总是和缅怀先辈思念亲人、庆祝胜利、除旧迎新、展望未来这些纯美情感和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更能引起人们的心声共鸣。
刘翔(青年人):“玩”是现代人的宗旨。情人节、圣诞节是玩的方式。宗教对西方人来说是神圣的,对中国人来说只有新奇感,完全成为一种娱乐。兴趣所在,娱乐使然,关心的是现在,而不是之前和以后,这就是我的节日观。
孙立强(教师):外国的某些节日逐步进入中国,得到了部分人群的喜欢,这就说明至少对于这部分人群,洋节日是符合他们需要的,我们没有必要对此张惶失措。现在我们的一些所谓自古就有的传统节日,其实也是从外国传来的,比如浴佛节、盂兰盆会,都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它们适应了中国人的需要,所以就成了我们的一个传统。目前这些刚刚传进来的西方节日,也许在若干年以后成为我们中国新的风俗。
邹艳(公务员):“洋节日”与中国传统的节日并不相悖。在洋节里,人们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恋人们在情人节可相互表达爱意、增进感情,人们可在圣诞节、平安夜享受节日气氛的同时,还可以多一个节日来放松自己,让劳累的身心能够轻松起来。
社会学家:不能说外国的节日都不符合中国的风俗。外国的习俗,包括节俗,传到中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他们会在我们特有的习俗环境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以适应中国的国情。国外的节日,传到中国,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或多或少会有所冲击,这是正常的。感叹传统在不断地被丢失是不必要的。
20岁的颜小英是一名大学生,同学们形容她是个“乐天派”,就是每天快快乐乐的,好象什么烦心事都没有。她说她喜欢各种节日,因为节日能给她快乐,这就足够了。
|
老外过春节学包饺子 | 像颜小英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这和几十年前那种“十岁立事、二十扛家”的日子已经不一样了。像颜小英父辈一代仍然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似乎在他们身上总有解决不完的烦恼。前一段时间各地电视台播放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大哥》两部电视剧中的主角就是颜小英父辈一代人的写照。
而颜小英这一代年轻人早已从这种“沉重”中脱离,快乐成为他们的目标。颜小英的男朋友便是在一年前的圣诞节和颜小英相识的。
“平安夜我在麦当劳独自一人吃饭,一个男孩问我身边有没有人,我说没有,他就坐下了,我们聊了起来,然后他就成了我的男朋友。” 颜小英说:“我很感谢那个圣诞节,所以我对圣诞节也很有感情。”
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有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的。而又有一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洋节”是怎样的来历。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水平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社会学家王小章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节日,并存在某种功能.从心理上讲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通过节日及聚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轻松愉快的节日是忙里偷闲的契机,一个沟通的机会。
他说,西方的狂欢节是最好的例证,平日的繁忙、压抑、愤懑、不满在节日中宣泄,如同城市的广场一样是个宣泄口。许多节日满足需要、提供交流机会,巩固人们情感的联系,特定节日使人们正常情况下被压抑的情感找到发泄通道。
中国长时间的压抑保守,使得人们对快乐的向往愈发强烈。从前的社员大会、放电影等不能彻底解决人们精神及沟通的渴望,如今的年轻人随时几个电话就可汇到大帮朋友,聊天说地,纵情欢乐。从前的满足于“吃”的节日若是可以叫做“温饱节”的话,那么现在的节日就可以叫做能够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小康节”。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节并没有淡,只是大家没有动脑筋。传统节日时,人们的消费、文化需求都达到高潮,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加大投入,比如春节时,举办大型灯会、舞狮、旱船等社区竞赛。端午节时,赛龙舟等。”
他说,“洋节”大多都是商人炒起来的,应该启发商人做“传统节日”。
“年轻人愿意过西方节日,但却不知由来,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过节。外国人笑话我们的圣诞节过得不地道,平安夜是很庄重的,外国人都聚集在家里,或者去教堂做弥撒,中国人则满大街跑。”
“从文化全球化的眼光看来,愈具有民族、地域特点的文化就愈具备全球化的意义。”他说中国人到了海外,春节过得让老外个个都羡慕。
“其实,民族节日才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它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现状密切相关。现在做的一个最大的工程就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民间建筑,保护民间音乐,但这方面工作做得并不好,主要是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卑感,极力要把自己东西都扔掉,殊不知这正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1942年,在《文化先锋》
上曾多期刊登了由徐文珊编写的《建国历详解》,把民国时期的各种节日和纪念方法都作了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对节日文化的重视。这些节日都是面对特定的大众人群。“节庆活动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的第二种形式。”
历史学家认为,节日对于肯定这个新生的国家政体,将这个现存政体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有很大作用。节日象征了国家对各个层面人民地位的肯定和保障,节日也反过来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必将发生变化,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这样的变化是老百姓选择的必然结果。这个变化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择优汰劣的过程,或者至少说,是一个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过程。对于外来节日的火爆也不必惊慌,这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体现,随着中国对外来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外来文化的传入和被接受是自然而然的事。
今后“节”将在更为宽松的人文环境中发生着或强化、或弱化的自然而然的变化,这更符合文化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利于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