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漂流活动是从国外传过来的一种新颖、时尚的阅读方式,书友们将书籍贴上特定的标签后,投放到公园等公共场所,拾取的人阅读后,再将其继续投放到公共场所,这样使图书不断地漂流下去,使更多的人都能读到同一本书。
图书漂流传入中国以后,受到很多出版社和书店的青睐,许多机构纷纷组织了多次图书漂流活动。200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在广州等11个城市放漂了2000册图书。2006年“世界图书日”当天,上千册图书开始在沈阳市“漂流”。 2006年“五一”前夕,长春市联合书城选择了涉及文学、社科、体育等多个类别的图书1000册进行了放漂。
图书漂流在给中国广大书友们提供诸多新鲜感和便利的同时,也给活动的主办者和组织者们提出一个新的难题:图书在漂流中越来越少,回漂率低成为图书漂流发展的致命障碍。2005年底,上海市普陀区曾放漂数万册图书。但据普陀区图书馆对漂流图书的跟踪调查,这批书的回漂率仅有30%。不少漂流书在传递过程中石沉大海,一去不复返。
漂流书的命运使人们想起了近几年一些商家兴起的“真情伞”、“爱心伞”活动。雨天时,一些商场等公共场所准备大批雨伞供没有带伞的人免费使用。这种活动刚刚兴起时受到很多人的称颂,认为这是一种城市文明的标志,“真情伞”活动普遍开展起来。但记者调查时发现,现在在一些公共场合已经难以找到“真情伞”了。一些商家明确表示,搞“真情伞”最后大多有去无回,哪个商家也发不起呀。
吉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李桥说,两年前,吉大校园里流行“爱心伞”,是某商家赞助的。有了“爱心伞”,每逢阴雨天,出门上课没带伞的同学再也不用打电话求舍友送伞了,同学们都觉得“爱心伞”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由于许多人用后不去还伞,伞越来越少了。大概只坚持了半年,“爱心伞”就没了踪影。
同样的命运发生在公交巴士杂志上。为了给乘客路途上解闷,长春市一些公交线路车座靠背上拴着《巴士生活》杂志供乘客阅读。但是记者走访发现,巴士杂志的现状实在让人担忧。记者在362路车上看到,不少挂杂志的地方只剩下了一根绳,尚存的杂志也有不少已被损坏,大多已经残缺不全,还有的杂志被贴上了“狗皮膏药”似的小广告,弄得满目疮痍。投放《巴士生活》杂志的吉林省目标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发行部的乔经理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要在车上投放4万至5万本杂志。由于杂志丢失、损坏得快,所以公司每天都有专人负责补投杂志,有时一天要补充几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