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历史典故人物

《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从诞生那天起,便镀上了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印记,在漫漫长河中,一直璀璨发光。

开始阅读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在《诗经·大雅》中有这样一句诗:“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如此,便是朝阳城名的由来。

龙城——朝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厚重大气的龙城一直是边塞诗人对朝阳最爱恋的注解。

第一位在朝阳地区建国的帝王颛顼

颛顼,古史传说中黄帝时代(距今约5000多年前至4000多年前)五位帝王之一。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因有“圣德”,其祖父黄帝死后被立为帝。在位期间,因其“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颛顼——朝阳最早的古代帝王

据《晋书》记载,公元294年鲜卑首领慕容廆移居的大棘城,并且成为前燕王慕容皝的早期都城,乃是颛顼“故墟”,即颛顼帝故城遗址所在。根据近些年来在北票境内发现的鲜卑早期城址和墓葬群情况,专家们推测,棘城(即颛顼“故墟”)应在今朝阳市东北几十 华里的北票境内大凌河流域一带(旧说在义县境内)。从考古学文化上看,距今五千多年前以牛河梁坛、庙、冢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应是颛顼的方国文化。后来,颛顼帝率领部族从辽西地区移往中原,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一带)。因此说,颛顼是史料记载最早在朝阳地区建国称帝的古代帝王。

鲜卑族杰出政治家慕容皝

慕容皝(公元297—348年),字元真。鲜卑族首领慕容廆之子。公元333年,慕容廆死后,慕容皝继位,被东晋王朝封为大将军、平州刺史。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派刘翔到建康,请东晋朝廷加封他为燕王,并邀晋兵北上夹攻后赵石虎。不久,东晋朝廷封慕容皝为燕王、大单于。雄心勃勃、手握重兵的慕容皝暂时接受了东晋王朝的封号,并以燕为国号,拜封奕为相国,韩寿为司马,刘翔为长史。公元341年,因“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福地也,乃建龙城”,并于翌年从大棘城迁都于龙城。

慕容皝——前燕雄才

慕容皝可以称得上是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能攻善战的军事家。他不断的攻城掠地,统一北方,并不是为了偏安一隅,而是为了入主中原,图谋霸权。慕容皝注重农桑,发展经济,下令所有移民和流民都实行屯田,由国家发给耕牛,鼓励农民耕田,并轻徭薄赋,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除此之外,他还将其父在世时建立的“东庠”(设在东面旧宫内的学校)扩大,鼓励王公大臣的子弟念书并择优录用。短短十几年时间,前燕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在慕容皝准备向中原挺进时,一病不起,溘然长逝。时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死后,追谥为文明皇帝。

关外西天取经第一人昙无竭

昙无竭,本姓李,朝阳人,大概生于后燕时期,10来岁就出家到寺庙里当沙弥(刚出家的小和尚),修炼苦行,遵守戒律,念诵佛经,受到法师和众僧的器重。昙无竭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僧人法显等躬践佛国,从古印度取回真经,于是决心亲赴西天取经。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25人,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天行进。遂成为关外西天取经第一人。

昙无竭——佛教名僧

取经回国后,昙无竭住在江南某寺,弘扬佛法,直至去世。将在西天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译成汉文后,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古今世人所传诵。他将在西天取经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可惜此书隋唐时就已失传。昙无竭是我国最早西行求法僧人之一,比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早209年。他对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和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

近代朝阳出了一个伟大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他生于1837年,是北票下府乡人。是成吉思汗第28代宗孙。受父亲、哥哥们的熏陶,尹湛纳希从小喜欢读书,琴棋书画样样擅长,蒙、汉、满、藏、梵文皆能通晓。30岁以前,他走遍了内蒙古和江南各地,向农民、牧民学习,为后来写作打下基础。尹湛纳希一生勤奋写作,用20多年时间把《红楼梦》翻译成蒙文,为蒙汉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尹湛纳希——开创蒙古族长篇小说创作先河

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一层楼》和《泣红亭》,作品反映了蒙古王公贵族残暴统治走向衰落的过程。书中对劳苦人民深深地同情,表现了尹湛纳希的进步思想。 他还续写了父亲只完成8章的历史小说《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全书近80万字。尹湛纳希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他的小说内容丰富,有较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是中华民族文艺宝库中的瑰宝。

东北地区早期共产党员陈镜湖

陈镜湖(1901一1933年),又名李铁然、陈小秋,1901年10月25日生于建平县富山乡富山村。 1918年,陈镜湖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风暴席卷天津,陈镜湖立即投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带领学生参加请愿示威、街头演讲活动。1920年,陈镜湖结识了李大钊,创办《向明》半月刊。1922年8月,陈镜湖考入南开大学。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组织工作,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

陈镜湖——“丰功伟绩,照耀千秋。浩然之气,川岳之秀。”

1930年下半年陈镜湖从苏联回国后,化名李铁然,担任中共内蒙古特委领导工作。1931年10月2日,内蒙古新特委诞生,陈镜湖任特委书记,提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抗日斗争的具体任务。1933年,日军侵战承德后,陈镜湖到冯玉祥部任抗日同盟军“参议”,党内任内蒙古特委书记。5月12日,陈镜湖带领参谋、警卫员等从张家口出发,乘汽车前往张北县点验军队,途中遭反动民团袭击,中弹牺牲。 1983年1月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陈镜湖为革命烈士。在陈镜湖烈士纪念碑上,后人这样赞扬他:“丰功伟绩,照耀千秋。浩然之气,川岳之秀。”

抗联名将赵尚志

赵尚志(1908—1941年),朝阳县王伦沟乡喇嘛沟人(今尚志乡尚志村)。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被誉为“北国雄狮”。赵尚志的父亲赵子馥民国初年在家乡领导抗捐抗税,打击贪官污吏。在一次抗捐抗税斗争中,率领群众打死12名罪大恶极的反动警察。官府派兵来镇压,于是他带领全家逃到哈尔滨避难。赵尚志的童年就是在逃难中度过的。父辈的革命精神在他幼小心灵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1925年夏,在哈尔滨许公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又到黄埔军校,为第四期学员。

赵尚志——“北国雄狮”

为缅怀赵尚志烈士在东北抗日斗争的功绩,永远纪念这位抗日英雄,解放后,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将赵尚志长期战斗过的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哈尔滨市也将英雄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经常路过的一条主要大街——新城大街改名为尚志大街。烈士出生地的朝阳县王伦沟乡喇嘛沟村,分别39改名为尚志乡和尚志村。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指示,庄严郑重地展出了烈士的光辉事迹。1982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受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委托,重新审查了赵尚志的全部历史,认为“赵尚志同志的一生,忠诚党的事业,是个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坚强不屈,英勇奋斗,作出了巨大贡献,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因此,开除赵尚志同志的党籍是错误的,是一起历史冤案。”“省委决定,撤销1940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恢复赵尚志的党籍,推翻强加给赵尚志同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

现代“花木兰”郭俊卿

郭俊卿(1930—1983年),凌源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1944年,她与母亲、弟弟沿途乞讨来到林西县城。1945年9月,八路军接收林西县城,她又将头发剪短,扮成男孩,改名郭富,找部队首长要求参军。因她仅有16岁。个子又小,未被批准。部队出发后,她悄悄跟随在大队人马的后面,一直跟随了100多公里到达林东。部队首长得知后,深为感动,破格批准她参军,安排在通讯班当通讯员。她参军后,积极参加军事训练,投弹、射击、跳木马等军事科目测验成绩均达到90分以上,被评为训练标兵。

郭俊卿——战火中的青春

1950年5月,郭俊卿调任某师任指导员。由于长期艰苦的战争环境,使她患上了严重的妇女病。在病床上,她将自己本是女儿身的事实向组织作了汇报。从此,她改回了原名——郭俊卿。出院 后,她穿上了女军装。至此,她已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同年9月25日,郭俊卿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并发言。中央军委授予她“全国女战斗英雄”称号,并授予她“模范奖章”、“勇敢奖章”、“毛泽东奖章”各1枚。故事片《战火中的青春》高山的原形就是郭俊卿。

新华网辽宁频道出品 制作:赵健彤

进入辽宁频道

Copyright © 2000-201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一页 下一页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