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6/20 08:32:35
来源:新华网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辽东半岛:来看海,来看不一样的海

字体:

  看碧海蓝天,观潮起潮落。海岸线漫长的辽东半岛,旅游资源丰富。记者调研了解到,为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当地推动设施提质升级、创新旅游业态、加强文旅融合,打造滨海游新体验。

  植被青葱,海水湛蓝,灯塔矗立……四面环海的辽宁丹东孤山镇大鹿岛,尽显秀美的北方海岛风光。

  图为6月17日拍摄的辽宁丹东大鹿岛一景。新华社记者姚均芳摄

  从普通渔村到生态绿岛,新的发展模式带来全新变化。孤山镇镇长左志仁介绍:“大鹿岛以前以水产养殖、捕捞产业为主,近年来全力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确定以旅游产业为主体,带动养殖产业、捕捞产业、外贸出口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面积为6.6平方公里的大鹿岛上,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齐备,从环山公路、滨海景观大道、木质站亭,到电动观光车、快艇、摩托艇,一应俱全。

  “大鹿岛村近年来陆续实施了海岛和滩涂修复等工程,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好基础的同时,也净化了近海水域,人工养殖贝类的成活率提高了30%。”大鹿岛村党委副书记王德武说。

  如今,大鹿岛3600多名村民中,旅游业从业人数达1000余人。2023年,进岛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海洋食品为例,村办企业陆续开发了即食海参、小银鱼干、盐渍梭子蟹等10余种海鲜即食产品,受到游客欢迎。

  在辽宁营口市,白天在海边玩沙戏水,傍晚观夕阳入海,晚间在辽河老街游览,是不少游客的选择。

  徜徉在辽河老街,古色古香的建筑,诉说着百年历史,为老街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在位于老街的营口大酱园内,数十个硕大的坛子里装满了香气浓郁的大酱,工人师傅正在搅拌大酱,展示传统制酱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区,技艺传承者们现场展示,一幅幅刺绣、剪纸作品栩栩如生,引得游客赞叹。在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银铺,历代工匠的银饰作品、历史资料被集中展示,仿佛一座小型博物馆。店铺还设置了银饰制作体验区,由工匠师傅指导游客制作简单银饰。

  6月12日,在位于辽河老街的营口大酱园内,工作人员展示大酱制作工艺。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陆海联动,文旅融合,营口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为游客带来更多新体验,提升满足感。

  在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市,“老虎滩”号游船上的游客一边观赏海上风光,一边品尝海鲜大餐。众多海鸥穿梭其间,引得不少游客拍照留念。

  “老虎滩”号游船是大连市为打造“海上游大连”项目而投放的大型高端观光游览船。船长55.8米、宽13.6米,上下分为三层,可同时容纳300名游客。

  6月16日,在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市,“老虎滩”号游船上的游客在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章磊 摄

  “以前,大连海上项目虽然发展多年,但总体品质、运力、游客体验均不太理想,价格体系也较为混乱。”大连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周凯说,“为解决这一问题,大连市着力打造‘海上游大连’重点文旅项目,由大连文旅集团具体组织实施。”

  按照“统筹资源、统一策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原则,大连文旅集团牵头组织成立大连市旅游协会海洋旅游分会,吸纳海洋旅游从业企业25家,制定海上旅游客运服务规范和游船票价管理规范,对各游艇码头进行升级改造。增加运力,开辟新航道。

  同时,集团加强智慧旅游建设,逐步实现全市海上旅游项目服务、运营、票务、调度、营销、效益6方面的统一规范运营管理。项目运行以来,游客人数明显增多。

  周凯说:“下一步,大连文旅集团将深度开发海上研学游、海岛婚纱摄影、海岛露营、潜水、桨板、垂钓等海上娱乐服务项目,打造海上文旅组合产品,助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海上文旅产业体系。”(记者姚均芳、邹明仲)

【纠错】 【责任编辑:赵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