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盘锦建市40年。从1984年建市至今,40年的光阴见证了盘锦这座城市的兴起和巨变。由辽宁的“南大荒”变成了北方的“鱼米之乡”、由全国重点垦区转变为全国第三大油田和新兴石化城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沿海开放型城市持续迈进,各行各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即日起,围绕“奋进四十年 逐梦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党建引领、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将推出系列报道,展示盘锦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成就,呈现盘锦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中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沈阳7月21日电 红滩热情如火,碧空清澈如洗,苇花随风飘扬,白鹤悠然自得……拥有2165平方公里自然湿地,300余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如今的盘锦被称为“湿地之都”。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湿地之都”也曾面临着“湿地”与“失地”的抉择,最终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最厚重、最坚实的底色——成为盘锦的坚定选择。
图为苇海湿地。盘锦市委宣传部提供
1988年,盘锦建立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全市湿地的核心部分重点保护起来;2002年,盘锦首次提出生态建市,把湿地留在身边,让候鸟有家可归,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向绿而行”,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15年起,盘锦启动“退养还湿”工程,逐步恢复湿地8.59万亩;2022年,盘锦荣获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如今的盘锦,春季“踏青观鸟”,夏季“滨海休闲”,秋季“绿苇红滩”,冬季“冰雪温泉”,在选择中蝶变的盘锦,正在借助湿地优势,寻找新的流量密码,让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
果敢:把湿地留在身边
20世纪90年代前后,受到油气开发、海岸工程、近岸滩涂围海养殖的影响,辽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滨海湿地破碎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修复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近年来,盘锦市坚持“陆海统筹、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河口海湾系统治理,先后实施多项湿地修复工程。
据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纪金章介绍,目前,“退养还湿”实现598户养殖业户全部退出,新增自然岸线15.77千米,恢复湿地8.59万亩,造就了全国最大“退养还湿”单体工程;湿地生态补水3.5亿立方米;辽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山水项目”共修复湿地232公顷、水系连通24公里、岸堤修复64.29公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291公顷,被自然资源部评为生态修复全国典型案例。
“把湿地留在身边,不仅要修复生态底色,更要练好环境治理的硬功。”盘锦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勇说,为了让盘锦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美,近年来,盘锦市制定了《盘锦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和《盘锦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试行)》,以制度化规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运行。
“通过一系列举措,2023年,盘锦市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辽宁省第一;盘锦市重点河流国考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全部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和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李勇说,通过创新理念“引湿入城”,建成80余处城中湿地,让人们在城市中也可以有湿地相伴,于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寻找一方宁静。
成效:看鸟儿欢乐飞翔
盘锦是辽河入海的地方,被誉为“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仲夏时节,俯瞰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幅红滩壮阔、苇海浩瀚、鸥鹭翔集的自然生态画卷跃入眼帘。
图为黑嘴鸥。 盘锦市委宣传部提供
近年来,盘锦市不断探索完善保护管理体制,扎实推进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具体做法包括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建立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多部门联动机制,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组织和人员保障;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划建各类保护地;积极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保护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鸟类栖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产仔地等重要区域。
图为西太平洋斑海豹。盘锦市委宣传部提供
由于保护得当,辽河口滨海湿地重要珍稀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据盘锦市林湿局副局长张海来介绍,近年来,盘锦大力推进一系列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项目,建立自然保护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管理体系,实施17.1万亩湿地区域水系连通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湿地生态补水3.5亿立方米;实施“退井还湿”关停油井832口、生态恢复井场148座;鸟类由2010年的283种增加至现在的321种,每年迁飞和停歇的候鸟多达数百万只。
张海来表示,“辽河口湿地三宝”保护成效显著,黑嘴鸥繁殖种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3年的11357只;丹顶鹤越冬种群由2014年的5只增加到2023年的112只;辽河口西太平洋斑海豹由2000年的几十只增加到2024年的393只。丹顶鹤翩翩起舞、黑嘴鸥悠然栖息、斑海豹登岸卖萌的美好画面在盘锦成为常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近日,带着本溪和上海来的朋友游览红海滩,市民李思思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在景区拍摄的九宫格,并配上了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站在廊道边上,看着一望无际的红滩绿苇,我能想到的除了这句话,就是浪漫和唯美。”刘思思说,近年来,她带外地朋友来过五次红海滩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远道来的朋友都觉得盘锦红海滩很美、很特别、很壮观,还有好多朋友看了她的微信朋友圈后都产生了来盘锦的想法……
生态好了,当地旅游经济也迎来红利期。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动力伞大赛、帆船拉力赛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接待旅游者人数2716.8万人次,同比增长64.5%;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13.3%。
指引:经济“向绿而行”
具有年代感的砖房、广袤的稻田、阵阵蛙鸣……在盘锦市大洼区荣兴街道,“稻作人家”民俗文化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
小小民俗村的华丽转身,折射出的正是生态改善带来的发展红利。生态环境的改善给盘锦带来了无限生机,除了兴旺的旅游业,还有绿色发展的各类产业。
芦苇、芦竹等植物秸秆经过粉碎、碾压、裁板、抛光等工序后,变成了一块块长方形的家具板材……从小在芦苇荡边长大的尹光哲目前经营一家生态板业公司。尹光哲说,通过退耕还苇、人工植苇等措施,让芦苇长势越来越好,直接提升了板材的品质和性能。
图为盘锦市城市风光。盘锦市委宣传部提供
盘锦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曹旭龙表示,近年来,盘锦市积极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资源,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园区数量实现倍增,不断赋能高质量发展,让“无废城市”成为盘锦新标识。
如今的盘锦,广袤的湿地如诗如画,生机盎然。工业文明的辉煌与生态文明的清新交相辉映,共同奏响了湿地与城市共荣、共融、共进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