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月20日电 15个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围绕重点产业布局20个重点实验室群,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57.6%……辽宁2024年的“成绩单”中,含“新”量尤为显眼。在日前举行的辽宁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辽宁更好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辽宁省政协委员蔡睿表示,去年以来,辽宁聚焦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坚持强供给、抓融合,供需两端相向发力,做到产业有所呼、科技有所应。比如,聚焦产业需求,优化了辽宁省科技计划体系,建立科技项目跨部门组织实施机制,围绕氢能储能、先进材料等方向启动6个科技重大专项,产出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有效扭紧科技和产业“双螺旋”,创新科技和产业互动机制,建设了20个重点实验室群,促进科技成果由“实验室”直达“生产线”。
“我们制定出台专门政策,组织了超千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入企‘一对一’服务,推动高校院所开放超万台(套)仪器设备,推动‘辽科贷’、科技支行等金融产品,都是着眼于为他们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让他们潜心搞研发和创新。”蔡睿说。
此外,多位与会委员认为,当前辽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愈加融合,正进一步打开辽宁经济发展的增长空间。
身为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辽宁省政协委员黄勇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于提升产业链韧性、增强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在于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需要围绕自己的优势资源,优化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形成以科研机构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实质性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近年来,辽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但如何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效应,也引发不少政协委员的关注。“首先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和类别,制定稳定的政府财政科技经费保障机制;其次要持续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全过程的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支持省内高校院所及龙头企业建设各类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辽宁省政协委员李先锋给出了针对性的“药方”。
蔡睿透露,今年辽宁还将加强工作统筹协调,着力铸链条,深化重点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高效互动,系统谋划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试基地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扩能、雏鹰瞪羚企业升规进位;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先使用后付费、尽职免责机制等改革操作指引,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