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位于沈阳市区北部,俗称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与福陵和
永陵齐名,合称
"关外三陵",但其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远非其他二陵可比。昭陵建筑完整无双独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由沈阳市南站或北站出发,均可乘汽车直达昭陵。
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主要建筑有华表、石狮子、石桥、石牌坊等。石牌坊东是更衣亭,西为省牲亭;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其间的主要建筑有华表两对、石兽六对(
石狮子、石麒麟、石獬豸、石骆驼、石马和石象各一对),其中的一对石马传为仿皇太极生前最喜爱的两匹坐骑“大白”和“小白”而造。石兽群北中轴线上有碑亭,内有康熙亲自撰文的“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楼两侧有茶果
房、膳房、涤器房等建筑;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这部分主要建筑有隆恩殿、东西配殿、隆恩门、明楼、焚帛亭和地宫等。后部是陵园的主体部分。昭陵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
墓主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金(后金)主。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不仅仿照明制设立“六部”官衙,而且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
籍,他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对满族初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 (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
,才成今日规模。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昭陵辟为公园。建国以来,经过不断维修增建,广值花木,造湖筑堤,增添楼台亭榭,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成为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占地330万平方米。
昭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陵园内楼台殿阁,气象轩豁,黄瓦红墙,绿树掩映,壮丽辉煌。现已成为国内外游人来沈必游之地。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因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故又称东陵。 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满族前身)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称后金)政权。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为满族的初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其子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
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东京陵位于辽阳城东3.5公里的阳鲁山(即岩垆山转音)上。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所建。规模较小,只有缭墙、山门和碑亭等。定陵之初,曾有景祖、显祖、孝慈皇后及继妃富氏、皇伯、皇叔、皇弟、皇子诸墓由新宾赫图阿拉迁于此。顺治八年(1615年),景、显二祖等陵移回新宾永陵。现在这里只有努尔哈赤的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大尔差四人墓。东京陵营建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现有陵园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
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游抚顺不能不游新宾,游新宾不能不游永陵。这不仅因为这里埋葬着"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等"四帝""四后",还因为这里的一切都闪烁着苍茫的,令人神往的历史光照。
那群山拱卫、众水朝宗、沃野平畴、草木葱郁的环宇,更加衬托启运山宛如一条探头藏尾的巨龙,横卧于陵寝身后,临河而驻,俯者饮汝。波光潋滟的苏子河、草仓河如同两条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格外秀美。金瓦红墙交相辉映的永陵陵寝与美妙的大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巨大而神奇的图画。
陵园前后由三进院落组成。陵门曰正红门,三间,每间上有对开朱红木栅栏门扇。这充分展示了满族先民树栅木为城寨的古朴习俗。
走进陵门,扑入你眼帘的是神道两侧的四座碑亭。沿着神道,穿过碑亭,便径直来到了启运门。启运门位居方城正中,殿堂高矗,每扇门上九九八十一个金钉,显示了皇帝贵族的地位。大殿金漆彩画,雄伟壮观,四祖神牌,陈设高台。东西配殿,拱卫本侍。绕过启运殿便是宝城,俗称"月牙城"或"坟院"。
"兴祖"宝顶之前原有古榆一株,高数十丈,荫庇数亩,枝干洁屈,状若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