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滩自然保护区 位于盘锦市西南部,距市区约30公里。在芦苇、沼泽中栖息着236种鸟类。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顶鹤和黑嘴鸥。苇海观鹤鸥及珍稀鸟类考察是这里具有浓厚自然情趣的旅游活动。区内建有观鹤台。仲夏至11月,双台河口附近长26公里、宽约1公里的碱蓬植被红艳如火,有“红海滩”之誉。
位于盘锦市大洼县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赵圈河管理站内。有鹭园、鸥舍、游禽园、鹬棚、观鹤台、放鹤台、水上游乐园、芦园、芦海小木屋及迷宫等。是以丹顶鹤等珍稀鸟类进行人工繁育、驯化的科研基地,使游客可以不受季节限制而随时可欣赏到十几种珍稀候鸟。
茫茫苇海,一望无际芦园位于盘锦市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世界上植被类型保存完好的最大沼泽地。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位于宽甸县北部,距丹东市137公里,区内森林密布,古木参天,峰高水清,环境极佳,远望双峰并秀,怪石嵯峨,悬崖绝壁,峭拔险峻,石壁映日,犹如积雪,因此得名白石砬子。
该保护区属长白山脉余脉千山山脉,以主峰四方顶子为中心向四方辅射延伸,保护区内800米以上高峰18座,1000米以上高峰8座,最高峰四方顶子高1270.5米,最低处高程400米,有较大沟谷11条,悬崖绝壁深达200—600米,主峰东南耸立,四座山峰为南股河,北股河,蒲石河,牛毛牾河发源地,主峰峰顶偏西有喷泉四射,高达数尺,形成气势磅礴的高山瀑布。
三块石自然保护区以三块石山命名。三块石山又称烟囱山,属长白山系,老龙岗余脉南麓的中低山区,系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体地貌,绵亘15公里,与石棚山、四花顶三峰鼎立。其中,石棚山最高峰海拔1131米,三块石山峰海拔1084.3米,四花顶海拔1077.4米,最低海拔200米,平均海拔500—600米,整个山体起伏、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涧深谷幽、气势磅礴,巍威壮观,山麓两侧共有5条溪流,源短流急,水流常年不断。北麓的两条溪流在山脚下相汇形成三块石水库,南麓的三条溪流流入社河,并注入大伙房水库。
1.建立时间: 1993年6月30日经桓仁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本溪市桓仁县雅河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5°,北纬41°。
3.占地面积:总面积600公顷,其中核心区200公顷、缓冲区200公顷、实验区200公顷。
4.环境状况: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生物灰岩,年代在第四纪以前。
6.类别类型: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
7.保护对象:地质溶洞。
8.综合价值: 科研价值,桓仁望天洞的发现,纠正了我国高纬度(41度)不易形成溶洞的学说。此外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9.管理状况: 隶属于桓仁县旅游局,职工5人。
10.主要问题: 旅游观光人数过多,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开发,资金缺乏。
1.建立时间: 1989年经丹东市政府22号文件批准建立县级流域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丹东凤城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4°,北纬40°10′。
3.占地面积:水域面积1570公顷,丰水期蓄水量1.86亿立方米,流域保护区区域面积3730公顷,外延保护带270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标准。
5.资源状况:水库内鱼类大多为鲫鱼、鲤鱼、草鱼等常见鱼。水库周围地区有大片的水源涵养林,森林覆盖和植被状况良好。林木23种,以腊和黄檗为主;鸟类25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鸳鸯。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 森林和水域生态系统。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保护区水产资源和中小型水库空心坝坝址两个项目获省级科研成果奖。(2)经济价值,为凤城市提供了生活饮用水源,土门子水库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玉龙湖风景区之内,是旅游、避暑、度假的良好去处。(3)环境价值,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和空气、调节气候。
9.管理状况:设有土门子水库管理处,与玉龙湖风景区管理处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负责人王秀武,联系电话0415-8083407。
10.主要问题:(1)资金缺乏。(2)保护区外延保护带内有几个自然村落和行政村,存在污染水库水质和破坏森林植被现象。
1.建立时间: 1984年5月经台安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鞍山市台安县西平乡境内距台安县城1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2°23′,北纬41°23′。
3.占地面积:总面积4430公顷,其中核心区180公顷、缓冲区2000公顷、实验区2250公顷。
4.环境状况: 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一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土壤大多为砂壤。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
5.资源状况:植物资源800余种,动物资源100余种,其中包括狐狸、獾子、猫头鹰等。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防风固沙林、野生动植物。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动植物标本库,对研究动植物分类、品种选育、生态系统演替等有重要的科研价值。(2)经济价值,利用保护区优越的环境条件,人工养殖食用菌,既可促进森林生长,维持生态平衡,又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适度发展经济林,既可绿化又可发展经济;可综合利用保护区内各种药用植物资源。(3)环境价值,保护人工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9.管理状况:保护区建立16年来,累计投入了100余万元,进行了办公用房、电缆、修路、通讯等一些基本建设。现由西平林场管理。
10.主要问题:经费缺乏。
1.建立时间: 1996年12月经绥中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南部,辽东湾西海岸。东起六股河,西至省界老龙头,北至沈山铁路线,南至海域20米等深线。
3.占地面积:总面积207700公顷(陆域40200公顷),其中核心区2700 公顷、缓冲区为核心区向外延缓伸1-2公里区域、其余为实验区。
4.环境状况: 海水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保护区内有260万亩浅海和4万亩滩涂资源,海蜇、白虾、毛虾等水产资源,宜人气候、平直的海岸、缓滩软沙、奇礁异石等构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环境。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原生沙质海岸、海岸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五千年前形成的原生沙质海岸有一定的科研价值。(2)环境价值,维护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
9.管理状况:由绥中县海洋办负责管理。
10.主要问题:过度开发造成了部分海岸景观的破坏,增加了保护压力。
1.建立时间: 1991年6月经顺城区政府批准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抚顺市顺城区会元乡三道村。
3.占地面积:总面积14公顷,其中核心区5公顷、缓冲区8公顷、实验区1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
5.资源状况:保护区内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地质溶洞。
6.类别类型: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
7.保护对象:地质遗迹。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有利于研究本地区地质构造。(2)经济价值,开发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推动经济发展。(3)环境价值,保护不可再生地质遗迹自然资源。
9.管理状况:由会元乡政府管理,人员编制10人。保护区内组织开展了旅游活动。
10.主要问题:管理经费不足。
1.建立时间: 1986年11月经沈阳市康平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康平县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西起与彰武县接壤的张家窑林场,东到山东屯乡,南至胜利乡境内的康彰公路,北接孙家店林场。
3.占地面积:总面积83988公顷,其中核心区6666公顷,实验区32510公顷,经营区44871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标准。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高等植物61科207属368种,菊科、禾本科植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藜科植物。(2)动物资源,高等动物共有5纲22目132种,其中哺乳类有27种,鸟类90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5种,鱼类6种。珍贵兽类有8种,省重点保护动物41种。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草原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辽北防风固沙生态屏障、草原动植物。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动物种类多,资源丰富,为研究动物生态、动物利用提供了重要条件;植物区系主要是华北植物区与蒙古植物区交汇类型,植被是森林和草原过渡类型,对研究区系植被组成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价值,保护耕地,促进商品粮基地建设;恢复草地资源,发展畜牧业。(3)环境价值,防止北部科尔沁沙地南侵和就地起沙;改善气候,改良土壤;净化水质和空气;维持生态平衡。
9.管理状况:建有康平县沙金台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股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康平县环境保护局。
10.主要问题:(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2)经费不足。(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建立时间: 1984年经清原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抚顺市清原县南山城镇东山,距镇政府2公里。
3.占地面积:总面积13公顷,其中核心区0.15公顷。
4.环境状况:保护区为独立的山体,现有唐朝古城遗址,植被状况较好,部分山体岩石裸露,多石缝。
5.资源状况:保护区森林植被较好,适宜陆生黑眉蝮蛇等十余种蝮蛇生长。
6.类别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7.保护对象: 陆生黑眉蝮蛇等十余种蝮蛇及其生存环境。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研究陆生黑眉蝮蛇等十余种蝮蛇生活习性、种群演替规律继而进行人工养殖;自然保护区内蝮蛇种类之多、栖息密度之大,实属罕见。(2)经济价值,可开发利用陆生黑眉蝮蛇等十余种蝮蛇的药用价值。(3)环境价值,保护陆生黑眉蝮蛇等物种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
9.管理状况:1984年成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编制2人,隶属于县环保局。
10.主要问题:因资金缺乏,1989年撤销了该保护区管理机构。
1.建立时间: 1987年4月经彰武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阜新市彰武县东部四合城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22°24′--122°32′,北纬42°10′——42°28′。
3.占地面积:总面积7103公顷,其中核心区716公顷,莲花泡76.7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保护区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源。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有高等植物247种。(2)动物资源,有哺乳动物42种。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草甸与泡沼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科尔沁沙地与东北平原交界地带的草原植被及特有的野生荷花湖沼生态系统。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建立沙地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为研究沙地的成因和植被演替规律提供天然样本。(2)环境价值,保护和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立沙地绿色生态保护屏障,阴止科尔沁沙地南侵,通过规划模式的示范、辐射作用,对建立辽西生态屏障、维护整个辽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9.管理状况:建有那木斯莱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股级),事业编制3人,隶属于彰武县环保局。1987年建站以来,累计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0.主要问题:(1)经费匮乏,自身造血机能衰弱。(2)机构薄弱,人员少,素质亟待提高。
1.建立时间: 1995年10月经宽甸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宽甸县北部双山子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4°39′--124°48′,北纬41°46′——41°59′。
3.占地面积:总面积6800公顷,其中核心区70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标准。
5.资源状况:(1)动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近200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鸳鸯、花尾榛鸡、黑熊等。此外还有鱼类,细鳞鱼为国家级名贵鱼种。(2)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丰富,蕨类植物43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750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人参、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刺人参、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天女木兰、钻天柳、水曲柳、核桃楸、黄檗、平贝母、天麻、野大豆。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 森林生态系统和林内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水源以及抗日遗址。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地貌特殊、奇峰怪石和山洞甚多,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2)经济价值,保护区内有多种珍贵木材和药材资源,山野菜和野生食用菌种类多、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年四季山景变幻,各有特色,吸引着八方游客。(3)环境价值,保护区内河溪纵横、湖潭遍布,茂盛的森林植被起到良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各种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场所。
9.管理状况:1999年3月承包给丹东市李氏建设集团进行独家经营管理,承包期为50年。联系人赵新田、赵明科,联系电话0415-5950203,5950096。
10.主要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开发建设资金不足。
1.建立时间: 1986年9月经建平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朝阳市建平县原孤山子、杨树岭、青松岭三乡交界处,包括五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0′,北纬41°19′。
3.占地面积:总面积11000公顷,其中核心区4000公顷。
4.环境状况: 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一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19科125属200余种,其中虎榛子灌丛、绣线菊灌丛、照白杜鹃灌丛是典型的高山植被,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2)动物资源,脊椎动物4纲20目140余种,狍子、黄羊是这一带的大型草食性动物。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人工恢复的森林生态系统。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如何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建立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经验。(2)经济价值,对辽西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3)环境价值,保护区处于努鲁儿虎山中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建平县西、南、北部的自然分界面,导致了这三个部分气候、水文、土壤等的明显差异;保护区主要山峰西天门山、老虎洞山、鸽子洞山、大王山峰均在1000米以上,是建平县的屋脊,同时也是大凌河、西辽河两大水源的自然分水岭(崩河由南往北,海棠河由东向西分别注入老哈河,成为西辽河的水源;老虎山河、二道河、深井河由北往南注入大凌河,成为大凌河的水源),起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此外还在水土保持、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9.管理状况:由于资金不足,独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已不复存在,由过去的乡村林业队管理。
10.主要问题:经费紧缺。
1.建立时间: 1995年10月经宽甸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宽甸县南部杨木川乡东北2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4°33′--124°41′,北纬41°53′——42°37′。
3.占地面积:总面积7800公顷,其中核心区24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5.资源状况:(1)动物资源,有鸟类10目28科100余种,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鹭、苍鹭外,还有苍鹰、雀鹰、野鸭、鹌鹑、斑鸠等多种珍稀鸟类。鱼类40余种,主要有家表鳞鱼、鲫鱼、池沼公鱼、麦穗鱼、柳根鱼等。两栖类有林蛙、黑线蛙、蟾蜍等。(2)植物资源,有林木资源100多种,主要有柞、腊、黄菠萝、水曲柳、杨、柳、皂荚、松等,果树类主要有桃、李、樱桃、板栗、山楂等,药材植物有人参、紫草、龙胆草、细辛、天麻、五味子等数十种。山野菜有蕨菜、灯笼菜、大叶芹、小叶芹、大耳毛等50余种。
6.类别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7.保护对象: 白鹭、苍鹭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及其繁殖生息基地。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保护区内有鹭鸟2500余只,是国内少有的鹭鸟繁殖群,对研究鹭鸟的分布、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生活习性等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价值,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发展观鸟旅游业,进行多种经营,安置闲散劳动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3)环境价值,通过采取封山育林、加大保护区管理力度等措施,涵养水源,减少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促进鹭鸟等生物种群数量增加。
9.管理状况:无独立的保护区管理机构,由宽甸县杨木川乡政府兼管,有兼职管理人员3人。
10.主要问题:(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少。(2)资金严重不足,建设和管理受阻。(3)河流污染、森林植被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1.建立时间: 1983年9月经朝阳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9月经朝阳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森林资源重点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朝阳市朝阳县胜利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20°7′52″——120°12′45″,北纬41°15′30″。
3.占地面积:控制面积4890公顷,有林面积2766公顷。
4.环境状况: 保护区处于辽西丘陵贫水区,年降水量为487.7毫米左右,植被属华北植物区系向蒙古植物区系过渡类型,植被覆盖率为56.5%。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保护区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源。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有针叶林1944公顷,阔叶林173公顷,经济林648公顷,有大量的山杨、椴木、桦木、水曲柳等珍贵树种和药材。(2)动物资源,有狼、狍、黄羊、山羊、山鸡、野兔等,还有多种鸟类。
6.类别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植物类型。
7.保护对象:飞播造林及珍贵树种。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该保护区是在生态条件恶劣、到处是荒山的条件下,多年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形成的混交林典型,为朝阳县乃至辽西地区造林绿化提供了宝贵经验。(2)经济价值,年收山杏15万公斤、药材0.6万公斤、红蘑0.8万公斤、树籽1万公斤、柴200万公斤、条材15万公斤,林副业收入250万元,人均400元,占人均农业收入的46%。(3)环境价值,各种树相互辅佐促进生长,有效地自控了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涵养水源,扼制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
9.管理状况:由胜利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管理。
10.主要问题:由保护向合理开发利用过渡难,资金投入不足。
1.建立时间: 1983年9月经朝阳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9月经朝阳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森林资源重点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朝阳市朝阳县古山子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8′02″——120°20′16″,北纬41°49′40″——41°54′。
3.占地面积:控制面积14580公顷,有林面积5730公顷。
4.环境状况: 保护区处于辽西丘陵贫水区,年降水量为487.7毫米左右,植被属化北植物区系向蒙古植物区系过渡类型,植被覆盖率为39.3%。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保护区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源。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天然次生林166公顷、针叶林1008公顷、阔叶林288公顷、以小杏为主的乔灌混交林4435公顷、人工纯落叶松树林33公顷。(2)自然景观资源,有飞溅的瀑布,涓涓的谷底溪水,横卧的怪石,还有妙不可言的沟口“劈山崖”。随季节变化,四季景致各异。(3)动物资源,有狼、狍、黄羊、山羊、山鸡、野兔等,还有多种鸟类。
6.类别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植物类型。
7.保护对象:天然次生林及旅游自然资源。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对研究天然次生林的分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干旱少雨地区如何恢复植被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价值,保护区内有药材、山杏、野菜等土特产,林业年人均收入210元,占人均收入的23.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环境价值,防止生物物种灭绝,扼制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
9.管理状况:由古山子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管理。
10.主要问题: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不足。
1.建立时间: 1983年9月经朝阳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9月经朝阳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森林资源重点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朝阳市朝阳县东大道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3′5″——119°59′20″,北纬41°28′45″——41°33′30″。
3.占地面积:控制面积7940公顷,有林面积5186公顷。
4.环境状况: 保护区处于辽西丘陵贫水区,年降水量为487.7毫米左右,植被属华北植物区系向蒙古植物区系过渡类型,植被覆盖率为65.3%。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保护区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源。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有经济林1440公顷、针叶林576公顷、乔灌天然林3168公顷,以山杨、黑桦、水曲柳、椴木、蒙古柞为主。(2)动物资源,有狼、狍、黄羊、山羊、山鸡、野兔等,还有多种鸟类。
6.类别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植物类型。
7.保护对象:以封山育林为主而形成的天然次生林及珍贵树种。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为研究在干旱地区如何恢复植被提供了宝贵经验(曾受国务院表彰)。(2)经济价值,年收山杏10万公斤、红蘑1.5万公斤、树籽1万公斤、药材1万公斤、柴200万公斤、条材5万公斤,年人均林业收520元,占人均收入的40%。(3)环境价值,防止生物物种灭绝,扼制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
9.管理状况:由东大道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管理。
10.主要问题:管理人员不足,资金投入不够。
1.建立时间: 1981年经昌图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昌图县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4°30",北纬43°31"。
3.占地面积:640公顷。
4.环境状况: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年降水量为450-600毫米。
5.资源状况:植物资源主要有樟子松,现已建成省内重要的樟子松种子基地。
6.类别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植物类型。
7.保护对象:樟子松母树林及林内各种动植物。 8.综合价值:保护了樟子松并已建成为省内重要的樟子松种子基地,为新疆、甘肃、黑龙江、吉林等地培育了大量的樟子松良种,为昌图县西部的沙梁改造提供了优良樟子松资源,对昌图县的防风固沙做出了重大贡献。
9.管理状况:保护区建立后,付家林场党委成立了领导指挥部,每年投资25万元用于管护、经营、规划和科学改进;贯彻了国家有关法律,发布了保护区及樟子松母树林管理通告;将保护区分为生产、育种、测定三个群体,搞了良种示范林、收集圃和子代测定林;处于自主经营、自收自支管理状态。
10.主要问题:由于资金不足,致使一些设施年久失修急待改进,影响了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1.建立时间: 1981年经昌图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昌图县泉头镇境内。
3.占地面积:507公顷。
4.环境状况:保护区处于两条南北走向山脉中间凹形谷地,谷顶泉水涌出成为沙河的源头。
5.资源状况:保护区内植物资源有落叶栎林、落叶小叶林、落叶羽叶林、浇叶灌丛及沼泽植物,其中包括水曲柳、黄菠萝等珍贵树种;动物资源包括一些水生、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兴安岭植物区系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
8.综合价值: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存了一些药用植物和珍稀植物。
9.管理状况:由昌图县泉头林场管理,采取自主经营、自收自支的经营模式,编写了《昌图县红山、红顶山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地综合调查报告》、《昌图县肖家沟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
10.主要问题:资金不足,滥砍滥伐严重。
1.建立时间: 1993年经昌图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昌图县泉头镇红山堡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4°07′01″—124°08′40″,北纬42°52′16″—42°53′22″。
3.占地面积:10500公顷。
4.环境状况:红山水库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第四纪地层覆盖地面,入库河流为红山河(发源于泉头镇护林村山岔,流经护林村等9个自然村落),坝堤以上长24公里。
5.资源状况:水资源和水源涵养林。
6.类别类型:人工水利枢纽工程。
7.保护对象:昌图镇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和水源涵养林。
8.综合价值: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昌图镇提供居民生活饮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9.管理状况:成立了红山水库水源保护管理委员会,红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监察大队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具体负责饮用水源的保护管理。红山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昌图县红山水库管理站,采取自主经营、自收自支的经营模式,制定了《红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红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10.主要问题:(1)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有一定水土流失现象,导致水库淤泥和水体悬浮物增加;集水区内化肥、农药的施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库水质污染。(2)经营管理资金不足。
1.建立时间: 1987年12月经建昌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建昌县谷杖子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北纬41°。
3.占地面积:1136.2公顷。
4.环境状况:保护区天然次生柏树林保持良好,没有遭到破坏。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柏树88.8万株,稀有树种26种(其中包括明桃热核702株),药材30多种,果树43万株。(2)动物资源,兽类有狼、狐狸、黄羊等10余种,鸟类有猫头鹰等27种。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天然次生柏树林。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柏树资源,而且保存了大量的药材资源,此外还有一些鸟类、兽类,对保护物种源具有一定的价值。(2)经济价值,由于自然景观壮丽,气候宜人,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3)环境价值,天然次生林和各种植被保存良好,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9.管理状况: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并制定了保护区管理制度,管理状况良好。
10.主要问题:资金缺乏。
1.建立时间: 1993年4月经沈阳市苏家屯区政府批准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白清寨乡北部,北与东陵区接壤,东与抚顺市海浪寨毗邻。
3.占地面积:280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保护区处于华北和长白植物区系交汇地带,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林业资源有乔、灌木树种29科56属106种,此处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森林和野生动物。
8.综合价值:(1)环境价值,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和空气、维持生态平衡。(2)经济价值,开展了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商饮服修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9.管理状况:由白清寨乡政府管理。
10.主要问题:(1)没有专职管理人员。(2)经费不足。
1.建立时间: 1990年9月经丹东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水源保护区。
2.地理位置:云爱河发源于丹东宽甸县境内,流经凤城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23°32′3″——124°32′3″,北纬40°2′——41°5′53″。
3.占地面积:云爱河流域面积5991平方公里,河床长206公里,主要支流有草河、八道河。
4.环境状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
5.资源状况:云爱河流经地区护岸林地和植被覆盖良好,起到涵养水源作用,河内鱼类资源20余种,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鲇鱼等。
6.类别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 饮用水源。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云爱河常年无断流现象,对加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2)经济价值,为凤城市和沿河两岸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河流上有凤城电站和石城两座水电站,提供当地工农业生产用电。(3)环境价值,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9.管理状况:目前云爱河流域的日常管理由凤城市水利局负责,水量测定由丹东市水文站承担。
10.主要问题:需加大流域内污染企业监管力度, 减轻对云爱河水质的污染。
1.建立时间: 1988年3月经绥中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1月经葫芦岛市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1′30″,北纬40°27′24″。
3.占地面积:2156公顷。
4.环境状况: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标准,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保护区内基本无工业污染源。
5.资源状况:王宝河全长56.5 公里,流域范围内有三个水库,总容量为12486万立方米,保护区内鸟类有白天鹅、灰鹤、鸳鸯、野鸭、山鸡等十几种;鱼类有青鱼、胭脂鱼、鲫鱼、河鳗、河蟹等十几种,比较珍贵的是野生中华鳖。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饮用水源、野生中华鳖资源。
8.综合价值:(1)经济价值,满足本地区生活饮用水;为263.92平方公里范围内13万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是当地渔业养殖基地;中华鳖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2)环境价值,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珍稀动物,维持生态平衡。
9.管理状况:由绥中县环保局代管。
10.主要问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管理机构。
1.建立时间: 铁甲水库于1964年建成,1992年经丹东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水源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丹东东港市东北部汤池镇万宝村境内。
3.占地面积:水库面积2500公顷,最大库容2.34亿立方米,汇水区域23400公顷。
4.环境状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以上。
5.资源状况:水库上游地区森林覆盖和水土保持状况良好,有部分人工水源涵养林和天然灌木、乔木林地。水库内鱼类资源丰富,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鲇鱼等。
6.类别类型: 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
7.保护对象: 饮用和灌溉水源。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铁甲水库是一座集蓄洪灌溉、提供居民生活用水为主要功能的一座大型水库,对研究水稻主产区水源的利用与保护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2)经济价值,铁甲水库是东港市东部部分居民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每年灌溉农田20万亩,提供生活用水3万吨。(3)环境价值,对调节水库本身及其上游地区水域周围的小气候具有一定的作用。
9.管理状况:设有铁甲水库管理处,负责管理水库的日常维护等事务。目前无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水源保护,由东港市环保局兼管。
10.主要问题:(1)旅游和养殖业发展过度,对水库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污染和破坏。(2)需加大汇水区内工业企业排污监管力度,减轻对水质的污染。
1.建立时间: 1986年9月经辽阳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辽阳市弓长岭区、辽阳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3°06′——123°25′,北纬40°58′——41°07′。
3.占地面积:总面积122800公顷,最大库容面积3500公顷。
4.环境状况:该水源保护区平均海拔高度400——450米,属中低山区,山地面积占90%,山上林木丛生,植被良好;区域内有辽阳县和弓长岭区的9个乡镇(均以农业生产为主),没有较大的环境污染源,河流水质均符合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
5.资源状况:(1)植被资源,山巅和山腰多以天然柞木及人造油松和落叶松为主,山麓沟壑多以灌木草丛为主,有人参等多种名贵野生药材。(2)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獾、貉、山鸡等野生动物。
6.类别类型: 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
7.保护对象: 饮用水源。
8.综合价值: 汤河水库水源保护区的建立,遏制了汤河水库水质污染,使汤河水库水质达到了国家地面水二类水质标准,保证了汤河水库做为辽阳、鞍山两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功能。现每年可提供1.9亿立方米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极大地缓解了两市用水紧张状况,同时每年还为国家征收水费近5000万元人民币。
9.管理状况:成立了汤河水源保护委员会(市属),在保护区内设立了汤河水源管理所,禁止建立任何有污染的工矿企业,取缔了库区周围的全部度假村,严格控制库面上的生产和旅游船只,使水库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10.主要问题:汤河水库水体总N已严重超标(辽阳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
1.建立时间:1986年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大连市南部沿海东部海域的大岛、二岛、小岛,地理坐标为东经121°49′30″,北纬38°55′。
3.占地面积:总面积1103公顷,其中陆域302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海水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标准。
5.资源状况:刺参、皱纹盘鲍、海胆、魁蚶、扇贝等海珍品资源。
6.类型类别: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7.保护对象:皱纹盘鲍、刺参、紫海胆、魁蚶、栉孔扇贝等海珍品。
8.综合价值:刺参、鲍鱼、扇贝为“海底软黄金”,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极高的经济价值,可为发展海珍品养殖提供种苗基地。
9.管理状况:保护区管理所挂靠在大连市水产局渔政处,所长李勇,电话0411-2651687。
10.主要问题:渔业水质有下降的趋势。
1.建立时间: 2000年8月经大连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北镇,玉皇顶为小平岛的陆连岛、四个坨子和老偏岛分别位于玉皇顶东0.75——8.1公里海面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8′46″——121°36′37″,北纬38°47′29″——38°50′00″。
3.占地面积:总面积1580公顷,其中核心区270公顷。
4.环境状况:(1)地质地貌,玉皇顶、小平岛由于构造裂隙发育和海蚀作用形成海蚀地貌,大坨子和二坨子是震旦系南关岭组泥灰岩,三、四坨子和老偏岛是震旦系甘井子组白云质灰岩,五岛海岸线是由地质构造和海浪共同作用形成的海蚀洞、海蚀龛和海蚀阶地等各种地貌,此外老偏岛上还形成了喀斯特溶洞地貌。(2)海域环境,老偏岛海域除无机磷含量超标,其余指标均在一类海水标准范围内;四个坨子周围海域水质污染物为无机磷(已超一类海水标准),底质污染物为硫化物(尚未超标)。(3)植被,主要植被类型以灌丛与草丛为主,森林植被稀疏,陡壁上生长有蒿、麻栎、槐树。
5.资源状况:(1)海洋生物资源,潮下带经济物种有刺参、皱纹盘鲍、香螺等23种,浮游动物52种、优势种为拟长腹剑水蚤、淤锤水蚤,底栖生物平均密度为0.47个/立方米。(2)植物资源,灌木层以胡枝子、崖椒、照白杜鹃、三裂叶绣线菊为主,草层中有兔儿伞、山丹、唐根草、羊胡子草等,黑松林处于幼年阶段。(3)地质地貌资源,玉皇顶及大坨子、二坨子、三坨子、四坨子的海蚀地貌和老偏岛的喀斯特地貌。
6.类别类型: 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刺参、皱纹盘鲍、紫海胆、紫石房蛤、香螺、魁蚶、马尾藻及周围海洋生态系统,老偏岛的喀斯特地貌,玉皇顶及大坨子、二坨子、三坨子、四坨子的海蚀地貌景观。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该保护区是大连海域保留的一块海洋生态自然属地,在自然属性特征和自然景观遗迹方面具有代表性,对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科学和实际意义。
(2)经济价值,独具特色的海岛喀斯特溶洞、奇特的岛岸礁石、岛坨风光、海洋生态景观为开展科普探险、观光垂钓、休闲、娱乐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是大连西部良好的“海洋公园”选址,对建设“海上大连”、加快大连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旅游业开发有重要意义。
(3)环境价值,区域开发和环境保护并举,对增强海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管理状况:由大连市海洋局归口管理。
10.主要问题: 尽快建立机构,各项工作早日步入正轨。
1.建立时间: 1986年3月经金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11月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大连市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57′——121°04′,北纬39°01′——39°06′。
3.占地面积: 396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空气质量标准,海域符合国家二类海水质量标准。
5.资源状况:地质资源,分布着千姿百态的石灰岩海蚀地貌,裸露出种类繁多叠层柱体形态,清晰多变的藻类化石,国内外罕见的干裂(龟裂纹)石。
6.类别类型: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类型。
7.保护对象: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龟裂石。
8.综合价值:完整的震旦系及寒武系地质剖面,反映出沉积岩石的多样性,丰富的生物化石,沉积构造的发育,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距今7—7.5亿年来这里的古地理、古气象、古生物、古构造环境。是教学、科研、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环境价值。
9.管理状况:挂靠于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人王义善,联系电话:0411—7600407,办公用房42平方米,配有汽车1辆。
10.主要问题: (1) 机构未独立,资金不足,人员少,许多管理工作不到位。(2)界线划定不清。
1.建立时间: 1999年4月经锦州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锦州义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金刚山。
3.占地面积:10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1)动物化石,鱼类化石有室井氏狼鳍鱼、戴氏狼鳍鱼等,爬行类化石有满州龟、矢部龙等,昆虫类化石有三尾拟蜉蝣、蜻蜓和一部分未定属种的昆虫,此外还有东方叶肢介类化石。(2)植物化石,主要有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以及未经鉴定的被子植物化石。
6.类别类型:自然遗迹类古生物化石类型。
7.保护对象:中生代晚期凝灰质砂页岩中鱼类、爬行类、昆虫类等动物和植物等古生物化石。
8.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义县金刚山地区保存了国内外地质学界公认的中生代标准地层。由于火山爆发和地质构造变动等原因,形成了大量完整的以狼鳍鱼为首的世界著名化石资源——热河生物化石群。该地区是发现最早和最重要的辽西化石群产地之一,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珍稀标本,而且成为国际地学界特殊关注的剖面和化石产地,这些化石知识性、科普性极强,对研究地质发展史、古生物、古气候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经济价值,可将金刚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辽宁省乃至国家重要地学旅游景点;合理开发化石资源,实现其观赏和收藏价值。(3)环境价值,保护不可再生的古生物遗迹化石资源。
9.管理状况:建有锦州金刚山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负责人薄海臣,电话0416-7722519,现有职工4人,房屋建筑面积140平方米,拖拉机一台,固定资产15万元。
10.主要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严重不足。
1.建立时间: 2000年8月经大连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黄海北部长山列岛北、长山水道东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3°02′31″——123°06′39″,北纬39°25′16″——39°31′09″。
3.占地面积:总面积2143公顷,其中核心区461公顷。
4.环境状况:(1)地质地貌,侵蚀岸类岛礁型基岩海岸,岬湾分布和岛坨布局,主要受NNE和NNW向断裂层构造控制。(2)海域环境现状,海域水质已受不同程度磷酸盐污染;底质受硫化物、无机氮、无机磷污染。北部近岸和南部大王家岛周边海域水质、底质质量较差,中部海域水质较好。(3)植被,主要有赤松、刺槐、槲树等。
5.资源状况:(1)海洋生物资源,底栖生物,平均密度为0.52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26.8克/平方米,数量指数13.94,主要经济种为罗氏海盘车、海燕、脉红螺、鸟蛤、魁蚶、紫海胆等;潮间带生物,平均密度为31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1541克/平方米,滩涂主要种类有褶牡蛎、杂色蛤,岩基岸潮间带主要种类有皱纹盘鲍、香螺、刺参和紫贻贝等;此外,还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2)鸟类,白鹭、海鸥等。(3)地质地貌资源,岛礁型基岩海岸,海蚀柱、海蚀洞等海滨地貌和海岸景观。
6.类别类型: 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岛礁型基岩海岸,海蚀柱、海蚀洞等海滨地貌,白鹭、海鸥等鸟类及海岸景观。
8.综合价值:丰富的海岸景观、珍贵的岛类和自然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对促进海洋经济和大连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管理状况:由大连市海洋局归口管理。
10.主要问题: 尽快建立机构,各项工作早日步入正轨。
1.建立时间:1990年4月1日,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届时确定了大伙房水库省级水源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抚顺市东部,距市中心18公里,由位于新泰河大伙房水库坝址以上浑河流域组成。
3.占地面积: 坝址以上流域面积5347平方公里,正常131.5米高水位时,水库库容面积91.2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分为三级,一级保护区为库区内131.5米等高线以下的水体、陆地,二级保护区为库区内131.5米等高线至分水岭脊线之间的迎水坡和水库回水线末端以上2公里的水域和河道滩地,三级保护区为一、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浑河流域集雨面积。
4.环境状况:水库库区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二类标准,上游主要河流浑河为三类标准,苏子河、社河为二类标准。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水库底质重金属超标。
5.资源状况:水库上游及周边地区森林覆盖及植被状况良好,大多为乔、灌木类。水库内的鱼类大多为鲤鱼、鳙鱼、鲫鱼、
鲢鱼、草鱼等,还有一些杂鱼和浮游生物。近几年,库区内有大量的灰鹭、苍鹭等候鸟出现。多年平均来水量15.7亿立方米,流域平均降雨量812毫米。
6.类别类型:大二型人工砌筑水利枢纽工程。
7.保护对象:饮用水源。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对研究距离城市较远的大型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防洪兴利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污染情况、达标情况有一定的价值。(2)经济价值,为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沈抚两市提供了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饮用水源,对促进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3)环境价值,对调节水库周边地区的小气候起一定的作用。
9.管理状况:1974年建立了水质监测站(现有职工11人、监测船一艘),每年向环保、水利部门提供大量的水质监测资料。1990年成立了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管理委员会(现无人负责)和水源保护监察大队(现有职工6人、摩托车一辆)。
10.主要问题: (1)存在水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2)污染源有增加的趋势。
1. 建立时间: 1985年9月经海城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鞍山海城市接文镇境内,距海城市区5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3°7′,北纬40°40′。
3.占地面积:总面积3400公顷,其中核心区600公顷、缓冲区1000 公顷、实验区1800
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水质符合地面水一类水质标准,土壤大多为棕壤,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1100余种,其中包括人参、天女木兰等13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
(2)动物资源,200余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30多种。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海城河源头华北、长白植物区系交汇地带的油松栎林和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8.综合价值:(1) 科研价值,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动植物标本库,同时也是比较完整的基因库,对研究动植物分类、品种选育、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等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2) 经济价值,利用保护区优越的环境条件,进行林蛙半人工养殖,既可促进森林生长、维持生态平衡,又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适度发展经济林,既可绿化又可发展经济;可综合利用保护区内软枣猕猴桃和狗枣猕猴桃、天然矿泉水、山野菜、药用植物等自然资源。
(3)环境价值,保护天然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9.管理状况:保护区建立15年来,累计投入了300余万元,进行了办公用房、电缆、修路、通讯等一些基本建设。现委托接文镇三家堡村委会管理。
10.主要问题: (1)尽快组建起管理机构,抓紧开展各项管理工作。(2)经费缺乏。
1.建立时间: 1986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阜新市阜新县大板镇。
3.占地面积:总面积3150公顷。
4.环境状况: 保护区处于温带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区内,年降雨量远远小于蒸发量,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87科634种。 (2)动物资源,53科162种。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油松栎类混交的顶极群落及野生动物。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保护区的建立有效保护了辽西丘陵地区有限的油松栎类混交林顶极植物群落、野生动物和闾山北侧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探索辽西地区森林生态的发生、发展和自然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内现存的乐藏名胜和260尊摩崖佛像,为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2)经济价值,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前提下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环境价值,保护了辽西北地区珍贵的油松栎类混交林顶极植物群落、野生动物和闾山北侧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9.管理状况:挂靠在大板林场。
10.主要问题: (1)没有独立的保护区管理机构。(2)经费紧张。
1.建立时间: 1986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阜新市彰武县西北部。
3.占地面积:总面积2896公顷,其中人工林占97%。
4.环境状况:保护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内,年降雨量小,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长年严重缺水。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保护区处于华北、蒙古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区内植被分7个植被类型、28个群丛、528种植物。
(2)动物资源,狼、狍子、狐、野兔、獾等4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野鸡、沙鸡、野鸭、灰鹤、鹰等60余种鸟类。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沙漠边缘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沙地阔叶林、野生动植物和水禽。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对研究我省沙地植物生态、古植被、古气候和动植物资源以及土壤地质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2)经济价值,为当地保存了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水源;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为游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环境保护课。
(3)环境价值,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阻止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南移。
9.管理状况: 辽宁青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挂靠在章古台林场。 10.主要问题: (1)未建立起独立的保护区管理机构,经费没落实。(2)护林防火、资源管护艰难。
1.建立时间:1999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朝阳县元宝山水库至根德乡境内小凌河河段河床范围以内。
3.占地面积:总面积585公顷,其中核心区245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标准,保护区附近无大型工业污染源。
5.资源状况:(1)动物资源, 中华鳖,80年代以前年捕获量可达5万公斤以上,个体大小为0.5-1公斤,现资源量仅余10-20%,0.25-0.5公斤个体已少见,0.5公斤以上个体几乎绝迹;野生鱼类7科23种,其中瓦氏雅罗鱼是省重点保护物种;浮游植物有绿藻和硅藻,个体数量为710.2万个/L;浮游动物个体数量36.3个/L,生物量0.2766mg/L;底栖动物,
个体数量820个/m,生物量7.4g/L;水生维管束植物9科12种。(2)水资源,小凌河流量为4-5立方米/秒,其上有中型水库一座即元宝山水库,最大库容2320万立方米,此外小凌河支流还有4座小(I)型、15座小(II)型水库,调节水量480万立方米。
6.类别类型: 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7.保护对象: 小凌河流域中华鳖、瓦氏雅罗鱼等野生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建立中华鳖等物种资源生物基因库,研究其生存和演替规律,继而合理开发利用。
(2)经济价值,中华鳖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较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促进野生物种的恢复和增殖,发展人工养殖,将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继而以其为龙头带动整个流域经济发展。
(3)环境价值, 抢救性保护小凌河流域中华鳖、瓦氏雅罗鱼等野生生物物种,防止这些物种在该地区的灭绝,实现物种恢复和增殖;开展小凌河流域综合治理,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9.管理状况:建有朝阳小凌河中华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朝阳县水利局合署办公),负责人李银,隶属于朝阳市水利局。有办公用房,管理已经起步。
10.主要问题:(1)中华鳖、瓦氏雅罗鱼资源锐减,濒临灭绝,亟待恢复。(2)管理已经起步,需加强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
1.建立时间: 1981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 地理位置:丹东凤城市东南3公里处,东至古城里,北至铁路线,西、南临沈丹铁路。地理坐标为东经124°3′18″,北纬40°25′25″。
3. 占地面积:总面积2600公顷,其中国有林427公顷。
4. 环境状况: 空气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5. 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高等植物10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余种。有一级保护植物人参、三级保护植物黄菠萝、核桃楸、天女木兰、刺五加、野大豆等。
(2)动物资源,脊椎动物58科162种,兽类23种,鸟类122种,爬行类动物23种,两栖类7种。
6. 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 保护对象: 华北长白植物区系珍稀物种及风景林。
8. 综合价值: (1)科研价值,珍稀物种多,典型的过渡地带植被类型,在植物地理学上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2)经济价值,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科普宣传活动。 (3)环境价值,保护野生动物及森林植被,为科研提供依据。
9. 管理状况: 建有辽宁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科级),现有职工1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人,有松辽吉普车一台、灭火机6台。
1.建立时间:1989年4月经金州区政府批准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12月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正申办晋升国家级。
2.地理位置: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东南沿海,地理坐标为东经122°4′,北纬39°10′。
3.占地面积:总面积1350公顷,其中核心区210公顷、缓冲区60公顷、实验区1080公顷,海域面积750公顷,陆地面积60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质量良好,部分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余符合二级标准,海水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5.资源状况:(1)地质资源,海岸礁石和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齐全、完整的6亿年前震旦系地层和点缀于其中的动植物化石,推覆地质构造形成的飞来峰、构造窗等构造奇观地质遗迹,唐代古城墙、永清寺、积石基古迹等人为遗迹资源。(2)鸟类资源,白鹭等国家二类保护鸟类、鸳鸯石鸟巢资源。(3)水产资源,包括鱼、虾、蟹、螺类、双壳类、头足类以及藻类、海韭菜等海生植物。(4).矿产资源,铜矿。
6.类别类型: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 7.保护对象:海岸潮间带海滨喀斯特石林、10-13米海岸阶地和阶地土层下的埋藏喀斯特石林。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海滨喀斯特地貌和晚寒武系地层剖面,是地球特定发展阶段的记录,同时也是研究地球发展史的宝贵资料,通过研究其分布、形态、形成时代、演变过程,对研究古地理环境演变、海平面升降、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2)经济价值,保护区内出露的海滨喀斯特地貌、蛋坨子群鸟飞翔等景观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建成旅游观赏胜地。(3)环境价值,保存世界稀有、国内仅有、不可再生的海滨喀斯特地质遗迹资源以及蛋坨子鸟巢资源。
9.管理状况:建有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苏忠山,联系电话0411-7690732,7696041,事业编制10人,
隶属于金州区环境保护局。办公楼面积220平方米、配有海狮面包车一台。
10.主要问题:保护区建立以前地质遗迹资源已遭严重破坏,应加强保护,防止人为破坏。
1.建立时间:1985年4月经长海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9月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正申办晋升国家级。
2.地理位置:位于大连市长海县小长山乡东南海域,由核大坨子、二坨子、三坨子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地理坐标为(1)东经122°44′02″,北纬39°13′20″;(2)东经122°45′40″,北纬39°13′43″;(3)东经122°40′56″,北纬39°09′32″;(4)东经122°50′24″,北纬39°10′30″;
3.占地面积:总面积5170公顷,其中核心区370公顷、缓冲区2000公顷、实验区280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海水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底质及海生物对有害物质的富集均未超标。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61科144属185种,种类最多的为葡科、豆科、蔷薇科,其次为百合科、藜科。(2)动物资源,鸟类10目21科64种,常年栖息的留鸟有麻雀、喜鹊、岩鸽三种;野生动物有大蟾蜍、褐家鼠、小褐家鼠等4种;海洋生物190余种,其中无脊椎动物66种,藻类37种,浮游生物60余种,鱼类27种;底栖生物除刺参、皱纹盘鲍、栉孔扇贝等海珍品外,经济贝类达40余种;另外1986年发现了大土加力嘁,属国内首次发现;鱼类资源也较丰富,底栖鱼有六线鱼、黄盖鲽、高眼鲽等,洄游鱼有蓝点鲅等。
6.类别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7.保护对象:刺参,平均个体170-300克,最大个体达473克,栖息密度为5.1个/平方米;
皱纹盘鲍,最大个体一般150克左右,栖息密度为1.5个/平方米; 栉孔扇贝,栖息密度为1个/平方米。其它海洋珍贵生物如大连紫海胆、紫石房蛤、红螺褶牡蛎、六线鱼等。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建立我国暖温带海域特有的海珍品生物基因库,
(2)经济价值,海参、鲍鱼、扇贝被称为“海底软黄金”,市场价格十分昂贵,市场需求量也非常大,而长海县海珍品的质量和数量中外驰名,分布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3)环境价值,其海水监测点位在1995年被列为国家海域环境监测清洁对照点,
优良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海珍品生长,保证其品质。
9.管理状况:建有大连长海海洋珍贵生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于开华,联系电话0411-8686556,事业编制12人,隶属于大连市环境保护局。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办公楼两座,标本室和库房各一处),配有摩托艇和监测用船各一艘。
10.主要问题:(1)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少,文化水平偏低,经费不足,缺乏保护力度和科研基础。(2)偷捕滥采人为行为和海水赤潮等自然因素造成了海洋珍贵生物生物量的逐减趋势。
1.建立时间:1997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北票市上园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5′22″—120°52′38″,北纬41°32′21″—41°37′53″。
3.占地面积:总面积4630公顷,其中核心区200公顷,其余为缓冲区。
4.环境状况: 保护区处于辽西内陆丘陵贫水区,年降雨量450-500mm,区内无大的河流和湖泊,也无大面积的森林,植被不昌盛,有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1)动物化石,包括鸟类、爬行类、鱼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昆虫类、双壳类、腹足类、蛋类、足印类化石共3门7纲10类46属83种。(2)植物化石,包括从蕨类到被子植物共2门6纲和分类位置不明的硅化木、种子、孢子花粉等共10类47属58种。(3)其它资源,农作物主要有高梁、玉米、谷子、大豆、绿豆、红小豆、花生、芝麻、棉花、马铃署等,森林资源仅有零星的幼林、成年林及果树园,动物有蛇、野兔、刺猬和啄木鸟、鹊雀、鹌鹑等鸟类。
6.类别类型:自然遗迹类古生物化石类型
7.保护对象:中生代晚期义县组凝灰质砂面岩地层中鸟类等古生物化石资源。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保护区内鸟化石等地质遗迹资源在数量和种属上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为世界之最,动摇了德国始祖鸟为一切鸟类祖先的统治地位,使鸟类起源和早期深入研究在几乎停止一个世纪后又有一个新的飞跃,对解决世界四大难题之一的鸟类起源及演化、中生代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2)经济价值,鸟化石等珍稀化石资源为世界稀有、异常昂贵,具有特殊的馆藏、观赏、经济和文化价值;保护区可建成科普旅游胜地,大量常见化石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3)环境价值,保护鸟化石等不可再生自然遗迹资源,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9.管理状况:建有辽宁北票鸟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科级),事业编制15人,隶属于省国土资源厅,有办公用房。
10.主要问题:资金紧缺。
1.建立时间: 1992年9月经大连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大连市渤海沿岸,西至东经120°50′,北至北纬40°05′,南至北纬38°45′。
3.面 积:总面积909000公顷,其中核心区279000公顷,缓冲区320000公顷,实验区310000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海水符合国家二类(除港口等为三类以上)水质标准。
5.资源状况:(1)斑海豹,由于该地区种群资源不雄厚、沿岸群众长期猎获,目前仅余千余头。 (2)其它资源,鱼类100余种,经济甲壳类5种,头足类3种,贝类10余种,虾类3种,海兽类有小
鲸、虎鲸、伪虎鲸、宽吻海豚、真海豚、江豚等6种,是对虾的主产区,渔业生产直接利用的有毛虾和海蜇。
6.类别类型: 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7.保护对象:斑海豹及其生存环境。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渤海是斑海豹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保护区处于斑海豹全球八个繁殖区的最南端。可以保护区为依托,进行斑海豹生活习性、生长繁育规律、人工驯养等方面研究,加强斑海豹保护,促进种群数量的恢复。
(2) 经济价值,斑海豹脂肪层厚、含脂量高,可用作油脂化学工业或药物原料,肉及内脏可供食用,毛皮可制革,斑海豹也是很好的观赏动物;鱼、虾、贝类等海产品资源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3)环境价值,以保护濒危动物斑海豹物种资源为主,建成综合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9.管理状况:建有一座26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内径12米的暂养池、4个临时野外监测站,配备3艘摩托艇、1台摄像机、2台照相机。
10.主要问题: (1)管理机构不健全,监测网络没有运作起来。(2)资金没有充分到位。(3)渤海环境污染严重,斑海豹栖息环境有恶化趋势。
1.建立时间: 1981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本溪市桓仁县、抚顺市新宾县两县交界的八里甸子、木盂子、铧尖子、平顶山四个乡镇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7′—124°56′15″,北纬41°17′11″—41°21′34″。
3.占地面积:15217.3公顷,其中核心区1523公顷,缓冲区1698公顷,实验区11996.3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维管束植物120科1141种、苔藓植物50科204种、地衣植物13科84种、真菌植物50科34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5种(一级人参、二级双蕊兰、东北刺人参、狭叶尔小草、三级1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中药材的原植物12种,主要优势种有菊科125种、蔷薇科63种、禾本科58种、百合科57种、毛茛科57种、豆科44种、莎草科36种、杨柳科35种。(2)动物资源,鸟类13目38科158种,其中省重点保护鸟类74种,列入中日共同保护候鸟协定名单的有77种。花尾榛鸡、环颈雉、山斑鸠分布广、数量较多;两栖类,2目5科9种,其中桓仁林蛙、中国林蛙、东方铃蟾为省重点保护动物,优势种为中国林蛙;爬行类,1目4科11种,桓仁滑蜥是老秃顶子保护区发现的新种,棕黑锦蛇是省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常见种;兽类6目16科44种,其中省重点保护动物17种,食肉动物如黑熊、狐、水獭,1985年,发现了朝鲜河麂记录。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长白植物区系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的顶极群落、山地生态系统以及林内多种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包括1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人参、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双蕊兰、东北刺人参、狭叶尔小草以及11种三级重点保护植物、1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中药材的原植物以及桓仁林蛙、桓仁滑蜥、黑熊等17种珍贵稀有动物)。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保护区是一座博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库”, 也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和理想的教学实习场所。繁多的野生生物物种,对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显、典型、完整的中山植被垂直分布带,对研究中山植被垂直分布带的成因规律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完整、典型的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植物群落,对研究红松阔叶混交林演替规律、恢复扩大我国东部红松混交林、双蕊兰的特殊生境和生长发育规律、第四纪冰缘气候和燕山运动期间植物消长有特殊的科学价值。(2)经济价值,保护区内大量的五味子、北马兜铃等多种药用植物资源在省内具有代表性,可合理开发;经营区内人工林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可以进行珍稀物种人工繁育、发展林蛙人工养殖业;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3)环境价值,保存了温带山地生态系统的雏形、完整的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植物群落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和水质以及调节气候功能。
9.管理状况:建有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处级),负责人郭长泰,联系电话0414-8162398,编制120人,隶属于本溪市林业局。有办公用房400平方米,有标本室一个、吉普车一台。
10.主要问题:(1)经费紧缺,办公条件差。 (2)护林防火任务重,缺少设施。
1.建立时间: 1987年9月经东沟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1月经丹东市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丹东市东港市(县级市)境内,北起鹤大公路、东至鸭绿江口文安滩岛、南临黄海、西与大连庄河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1′39″—123°30′50″,北纬39°40′50″—40°50″。
3.占地面积:总面积108057公顷,包括陆地稻田等31183公顷、芦苇沼泽6007公顷、潮滩盐沼24200公顷、浅海海域46667公顷,其中核心区14642公顷,缓冲区71057公顷,实验区22358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海水国家二类。
5.资源状况:(1)动物资源,鸟类15目44科241种,其中留鸟22种、夏候鸟107种、冬候鸟5种、旅鸟107种;有白鹳、黑颧、金雕、白肩雕、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大鸨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二级保护鸟类29种,列入中日共同保护候鸟协定名单的有114种,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也在此栖息;鱼类,资料记载近海海域和大洋河口共发现鱼类38目107科265种,占全省鱼类种数的82.6%,其中主要捕捞对象有35-40种;无脊椎动物7门13纲74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杂色蛤蜊、文蛤、虫益蛏、泥螺等30余种底栖动物;两栖类1目2科3种。(2)植物资源,低等植物55种、高等植物289种,分属64科,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种即野大豆,主要植被类型为沼泽植被类型,优势种为芦苇。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滨海湿地和河口湾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等生物物种。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保护区具有滨海湿地和河口湾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人们建立了一座宝贵的生物基因库;保护区独特的华北、东北动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对生态学、遗传学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2)经济价值,鱼类、蛏类等是重要的海产品,芦苇是重要造纸工业原料。
(3)环境价值,建立湿地生物基因库;保护丹顶鹤等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鸟类;发挥湿地蓄水、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环境功能。
9.管理状况:建有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设东港、大孤山两个管理站,负责人曹仁江,联系电话0415-2125944,编制7人,隶属于丹东市环境保护局,配吉普车一台。
10.主要问题:(1)管理人员少、资金不足。(2)缓冲区和实验区内人为活动频繁,不利于管理。(3)存在局部地区部门间交差管理现象。
1.建立时间: 1981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大连庄河市城北40公里处的仙人洞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2°57′3″,北纬39°58′54″。
3.占地面积:总面积3575公顷,其中核心区773公顷、缓冲区353公顷、实验区791公顷,其它1658公顷。
4.环境状况: 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区内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一类标准。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高等植物810种,其中木本178种、草本632种。赤松、栎树阔叶林是本区的顶级群落,尤其是大面积保护存完好的赤松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意义。(2)动物资源,脊椎动物19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种、省重点保护动物51种;鸟类13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2种;昆虫940种。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华北、长白植物区系过渡带生态系统、大面积的天然赤松林、东北地区独有的第四纪冰川残留下的天然亚热带植物以及鸟类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保护区保存完整的特定森林生态系统对研究亚热带物种的保护、赤松柞树混交林演替规律、东北红豆杉(紫杉)繁育以及森林松干蚧、白蛾等病虫害的防治具有极高的价值;保护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其成为东北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考察、实习和科研基地。(2)经济价值,自然保护区教学考察、外围地带开展的山水风光旅游活动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3)环境价值, 保存了大面积的天然赤松林、东北地区独有的第四纪冰川残留下的天然亚热带植物;清澈碧绿、水质优良、长年不断流的英那河、小峪河流经保护区,河岸由石英岩、石英夹绢云母岩、变质沙岩构成的奇峰怪石,形成了有“小桂林”之美称的冰峪山水风光,具有极高的环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9.管理状况:建有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暨冰峪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处,现有职工128人,其中退休职工18人。保护区内设办公室、保护科、计财科、开发科、一个森林派出所,另有2个护林总站、6个护林分站、1个旅游开发公司。建区以来基础建设投入800多万元。
10.主要问题: (1)资金不足。(2)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保持现存良好的生态环境。
1.建立时间: 1981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锦州义县、北宁两县(市)交界处闾山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1′——121°46′,北纬41°26′——41°46′。
3.占地面积: 总面积11459公顷,其中核心区3856公顷、缓冲区2536公顷、实验区5067公顷。
4.环境状况: 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5.资源状况:(1)植物资源,包括维管束植物120科465属96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8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2属21种、裸子植物4科9属15种、被子植物106科444属927种,苔藓植物28科69属129种,真菌植物29科101种,地衣植物正在调查中。
(2)动物资源,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48种,隶属30目73科158种。其中哺乳类6目15科29属32种,占全省总数的42%;两栖类1目4科4属6种,占全省总数的46%;爬行类,3目6科9属16种,占全省总数的54%;鱼类,4目6科14属15种,占全省淡水鱼类总数的14.6%;
鸟类,16目42科102属179种,占全省总数的50%。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1种、省重点保护动物41种。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华北植物区系现存较完整的针阔叶混交林、黑鹳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保护区处于华北、长白和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兼有三个植物区系植物物种分布,为研究森林演替规律、恢复森林植被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场所;植物种类繁多、物种丰富,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动物种类多、资源丰富,具有华北、东北、蒙新区系过渡特点,为研究野生动物生态、动物利用提供了极重要的条件;保护区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理结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为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2)经济价值,开展了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商饮服修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环境价值,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和空气、维持生态平衡。
9.管理状况:建有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处级),负责人宋殿云,电话0416——6623336,下辖朝阳、碾盘沟、老爷岭管理处和闾山森林公园四个科级单位,设有2个森林公安派出所。全处现有职工127人,其中干部54人(技术干部)。隶属于锦州市林业局。区内有林区道路59公里,房屋建筑面积6833平方米,无线电台2部,汽车7辆,固定资产328万元。
10.主要问题: (1)经费不足。(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建立时间: 198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蛇岛位于大连旅顺口区双岛镇大甸子西北7海里处,老铁山保护区位于大连旅顺口区西部,三面环海,西起双岛镇大甸子村、东到狮子口老虎尾、北至双岛湾艾子口村、南至铁山镇陈家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30″——121°15′04″,北纬38°43′16″——38°57′53″。
3.占地面积:总面积17073公顷,其中核心区6073公顷、缓冲区3800公顷、实验区7200公顷。
4.环境状况: 蛇岛是邻陆孤岛,最高山顶标高216.9米, 是西南略向东东倾斜单一构造的单面山,地貌类型有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和重力堆积地貌,土壤为棕壤。植被是次生阔叶落叶林,以乔木和灌木为主,林间生有以禾本类为主的中生草本植物,鹰等猛禽和褐家鼠是蛇岛蝮蛇的天敌。中纬度寒温带季风性气候类型,受季风和海洋影响明显,四季分明,变化平缓,夏无酷暑,冬无奇寒。淡水资源缺乏,需人工拦蓄雨水。
老铁山地区是由高低不一的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带,最高峰老铁山绝对标高457.6米。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类型,气候温暖,雨量适宜,盛夏无高热,隆冬少严寒,夏秋较湿润,气温较平稳。植被属华北植物区系、暖温带阔叶林区赤松夏绿阔叶林亚带。
5.资源状况:(1)动物资源,蛇岛蝮蛇建区时有9000条,经过多年保护现已增至18000余条,昆虫58科117种,鸟类115种,此外还有褐家鼠、蝙蝠;老铁山鸟类18目45科29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二级保护鸟类45种,其它动物9目6科25种。(2)植物资源,老铁山地区维管束植物85科422种,蛇岛维管束植物53科201种(被子植物53科197种)。
6.类别类型: 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7.保护对象:蛇岛黑眉蝮蛇、蛇岛特殊的生态系统以及东北亚候鸟。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蛇岛是研究海洋岛屿生态系统、探求蛇岛蝮蛇的生活习性、种群演替规律继而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理想基地;老铁山保护区提供了研究候鸟迁徙规律,保护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鸟类从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场所。(2)经济价值,蛇岛蝮蛇及其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保护好资源前提下开展的旅游观赏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 环境价值,老铁山地区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并且成为许多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和停歇站,为保持蛇岛蝮蛇食物链的完整性提供了重要保障;蛇岛有效地保护了蛇岛蝮蛇这一独特物种。
9.管理状况:建有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处级),编制35人。负责人张久成,电话0411-6383697。有办公用房、建有蛇岛医院和蛇岛博物馆。
10.主要问题: (1)通讯、交通设备落后,加之人力不足,制约了保护区的管理。(2)老铁山保护区地界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蛇岛周围200米海域仍由地方使用,老铁山的实际管理权属林业部门。因此,难于统一管理,执法受到一定制约,影响了保护区的有效管理。